低氯低钠血症的引发因素包括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和分布异常。摄入不足与年龄因素(如婴幼儿喂养不当、年长儿挑食节食等)和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素食不补含钠氯食物)有关;丢失过多包括胃肠道丢失(婴幼儿腹泻、有胃肠道疾病史等)、肾脏丢失(某些肾脏疾病、长期用利尿剂等)、皮肤丢失(高温出汗未补);分布异常有稀释性因素(严重心衰、肝硬化腹水等,婴幼儿更易出现稀释性)和细胞内转移因素(如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钠氯向细胞内转移)。
一、摄入不足
(一)年龄因素
婴幼儿若喂养不当,如奶液中钠、氯含量过低且摄入不足,易引发低氯低钠血症。新生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若奶量不足或奶品选择不当,就可能导致钠、氯摄入不够。对于年长儿,若存在挑食、节食等情况,也会因长期钠、氯摄入不足而出现该病症,这与不同年龄段的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相关。
(二)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含钠、氯食物的人群,也可能因摄入不足导致低氯低钠血症。比如一些严格素食者,若食谱中缺乏富含钠、氯的食物,如未摄入足够的食盐等,就会使钠、氯的摄入量无法满足机体需求。
二、丢失过多
(一)胃肠道丢失
1.年龄因素:婴幼儿腹泻时,由于大量的消化液丢失,其中含有丰富的钠和氯,若得不到及时补充,极易引起低氯低钠血症。新生儿腹泻可能与肠道感染、喂养不耐受等有关,腹泻导致大量钠、氯随粪便排出。儿童期胃肠道感染、频繁呕吐等也可造成钠、氯丢失过多,如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腹泻严重时会丢失大量含钠、氯的肠液。
2.病史因素:有胃肠道疾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长期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会导致钠、氯吸收障碍或丢失增加,从而容易引发低氯低钠血症。
(二)肾脏丢失
1.疾病因素:某些肾脏疾病可导致钠、氯丢失增多,如肾小管酸中毒,患者肾小管对钠、氯的重吸收功能障碍,使得钠、氯从尿液中大量丢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由于醛固酮分泌过多,会促进肾脏排钾保钠,但同时也会导致氯的排出增加,进而引起低氯低钠血症;慢性间质性肾炎等肾脏疾病也可能影响肾脏对钠、氯的正常代谢,导致其丢失过多。
2.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利尿剂会抑制肾小管对钠、氯的重吸收,使钠、氯排出增加,若不注意补充,就容易引发低氯低钠血症。不同年龄对利尿剂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利尿剂时更需谨慎评估钠、氯丢失情况。
(三)皮肤丢失
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汗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钠和氯,若出汗过多而又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就会导致钠、氯丢失过多,引发低氯低钠血症。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汗腺发育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下出汗相对较少,但若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且活动量大时,也可能出现钠、氯丢失;而成年人在炎热天气下长时间劳作、运动等,出汗较多,更易发生这种情况。
三、分布异常
(一)稀释性因素
1.疾病因素:患有严重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等疾病时,机体出现水钠潴留,水的潴留量多于钠的潴留量,从而导致血钠、血氯浓度相对降低,出现低氯低钠血症。例如肝硬化腹水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因素,导致水钠在体内潴留,血液被稀释,钠、氯浓度相对降低。
2.年龄因素:婴幼儿心功能相对较弱,若患有心力衰竭等疾病,更容易出现稀释性的低氯低钠血症。其自身的生理特点使得在水钠潴留时,钠、氯的稀释更为明显。
(二)细胞内转移因素
某些情况可导致钠、氯向细胞内转移,从而使血清中钠、氯浓度降低。例如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胰岛素会促进细胞对钾、镁、磷的摄取,同时也可能促进钠、氯向细胞内转移,若不注意调整电解质平衡,就可能出现低氯低钠血症。不同年龄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时,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预防低氯低钠血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