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肾脏排钠增多的原因有利尿剂使用、肾脏疾病(如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脏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外失钠的原因有胃肠道失钠(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皮肤失钠(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原因有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由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等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摄入不足的原因有营养不良、婴幼儿喂养不当、老年人食欲减退致钠摄入不足
一、肾脏排钠增多相关原因
1.利尿剂使用:临床上常用的利尿剂如袢利尿剂(呋塞米等)、噻嗪类利尿剂等,它们通过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过程而促进钠的排出。例如,袢利尿剂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钠-钾-氯协同转运体,使钠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钠排出增加,从而引起低钠血症。
2.肾脏疾病:
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在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大量尿液排出,同时伴随钠的丢失,可引发低钠血症。
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随着病情进展,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受损,肾脏对钠的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钠排出增多的情况。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同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也可能出现紊乱,导致低钠血症。
肾小管性酸中毒: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肾脏泌氢功能障碍,机体为了维持酸碱平衡,会出现钠的丢失增加;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钠的功能障碍,也会导致钠排出增多,进而引发低钠血症。
二、肾外失钠相关原因
1.胃肠道失钠
呕吐、腹泻:频繁的呕吐和腹泻会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消化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钠。例如,急性胃肠炎引起的严重呕吐和腹泻,大量钠随消化液排出体外,若同时水分补充不恰当(过多补充无钠液体),就容易造成低钠血症。
胃肠引流:如因肠梗阻等原因进行胃肠引流时,大量含有钠的胃肠液被引出体外,若未及时补充相应的钠,也会导致低钠血症。
2.皮肤失钠:大面积烧伤时,大量血浆渗出,其中含有丰富的钠,通过创面丢失,可引起低钠血症;另外,大量出汗(尤其是汗液丢失较多且未及时补充含钠液体时),也会导致钠的丢失增加,引发低钠血症,例如在高温环境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若出汗后未补充含钠饮料,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相关原因
1.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多种原因可引起SIADH,如恶性肿瘤(肺癌、胰腺癌等)可异位分泌抗利尿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颅脑外伤、脑膜炎等)可影响抗利尿激素的正常调节;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也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抗利尿激素过多会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相对引起钠的稀释,导致低钠血症。例如,小细胞肺癌患者常常合并SIADH,由于肿瘤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使得机体水钠代谢失衡,出现低钠血症。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抗利尿激素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相对增多,进而引起水钠代谢紊乱,出现低钠血症。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和水的排泄调节,使得钠相对不足。
四、摄入不足相关原因
1.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尤其是摄入食物中钠含量严重不足时,容易发生低钠血症。例如,一些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由于饮食摄入过少,钠的摄入也相应不足,若未及时补充,就可能出现低钠血症。
2.特殊人群摄入不足:
婴幼儿:如果婴幼儿的喂养方式不当,如奶粉调配过稀等,可能导致钠摄入不足。婴幼儿生长发育快,但如果喂养时钠的补充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就容易引发低钠血症。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食欲减退等情况,若饮食中钠的摄入不足,且肾脏对钠的调节功能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就更容易出现低钠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