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是血浆脂质异常的代谢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部分无症状,长期可致并发症,有诊断标准及危害,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预防干预,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高脂血症的定义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脂质代谢处于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时,就会出现高脂血症。
二、发病因素
1.年龄与性别: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患高脂血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脂质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等会发生变化,导致脂质清除能力下降等。男性在绝经前患高脂血症的风险相对低于女性,绝经后女性患高脂血症的风险增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脂质代谢有关。
2.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使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例如,长期大量食用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会促进肝脏合成更多的胆固醇。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质消耗减少,容易导致脂质在体内堆积,增加高脂血症的发病风险。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影响血脂代谢,使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过量饮酒也会干扰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
3.病史: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往往伴有脂代谢紊乱,容易并发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脂质的分解代谢,导致血脂升高。
三、临床表现
部分高脂血症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脂异常。但长期高脂血症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的表现,如脂质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可能导致冠心病(出现胸痛等症状)、脑梗死(出现头晕、肢体麻木、偏瘫等症状)等。
四、诊断标准
1.胆固醇:
总胆固醇(TC)的合适水平是<5.2mmol/L,边缘升高为5.2-6.19mmol/L,升高是≥6.22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合适水平是<3.37mmol/L,边缘升高为3.37-4.12mmol/L,升高是≥4.14mmol/L。
2.甘油三酯:
合适水平是<1.70mmol/L,升高是≥1.70mmol/L。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男性<1.04mmol/L、女性<1.29mmol/L为降低。
五、危害
长期高脂血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血管狭窄、堵塞,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同时,还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脂肪肝等肝脏疾病。
六、预防与干预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例如,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玉米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的力量练习,有助于提高代谢率,降低血脂。
戒烟限酒:戒烟可以改善血脂代谢,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鼓励多参加体育活动,预防儿童期就出现血脂异常,因为儿童期的血脂异常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增加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代谢缓慢,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要注意定期监测血脂,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同时,在使用药物(如果需要)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身脂代谢容易紊乱,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更要注重血脂的管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定期监测血脂,必要时进行降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