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可由肾脏排钠增多(如利尿剂使用、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外途径失钠增多(如胃肠道失钠、皮肤失钠)、摄钠不足(如摄入过少、水摄入过多稀释)、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等原因引起,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个体差异在各原因导致低钠血症的表现和风险上有所不同
一、肾脏排钠增多相关原因
1.利尿剂使用:临床上常用的利尿剂如袢利尿剂(呋塞米等)、噻嗪类利尿剂等,它们通过抑制肾脏对钠的重吸收而增加钠的排泄。例如,袢利尿剂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钠-钾-氯共同转运体,使钠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导致钠排出增多引起低钠血症,这在长期使用利尿剂进行水肿等疾病治疗的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使用利尿剂后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因个体对药物的代谢等差异有所不同。
2.肾脏疾病:一些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对钠的调节功能。如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脏的滤过功能和重吸收功能处于恢复期,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导致钠排出增多;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也可能出现钠排泄异常;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钠的重吸收受到影响,可引起低钠血症,不同年龄的肾脏疾病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机制和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患病后更易出现钠代谢紊乱。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醛固酮分泌减少,钠的重吸收减少,排钠增多,从而引发低钠血症。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均可发生,例如成年女性若患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就可能出现相关表现,而儿童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疾病也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进而引起低钠血症。
二、肾外途径失钠增多相关原因
1.胃肠道失钠:严重的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情况可导致大量钠从胃肠道丢失。例如,急性胃肠炎患者剧烈呕吐和腹泻时,消化液中的钠随呕吐物和粪便排出体外,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引起低钠血症。不同年龄人群胃肠道失钠的风险不同,儿童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发生胃肠道感染等情况时更易出现大量失钠;而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且常合并其他疾病,发生胃肠道失钠后更易出现严重的低钠血症表现。
2.皮肤失钠:大量出汗(如高温环境下高强度体力劳动等情况),尤其是汗液丢失伴有钠的丢失,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钠,就会导致低钠血症。在不同性别中,男性通常体力活动量较大,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大量出汗失钠;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汗腺发育尚未完善,出汗量相对较少,但在高热等情况下若护理不当也可能出现皮肤失钠相关低钠血症,而老年人皮肤汗腺功能减退,出汗少但在发热等情况时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导致经皮肤失钠。
三、摄钠不足相关原因
1.摄入过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低盐饮食、禁食、厌食等,人体摄入钠的量明显不足。例如,某些患有进食障碍的患者长期厌食,摄入钠的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一些因疾病原因需要长时间禁食的患者,如果没有及时通过静脉补充足够的钠,也会导致摄钠不足引起低钠血症。不同年龄人群摄钠不足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钠的需求相对有一定标准,若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若因饮食习惯等原因长期摄钠不足,也会增加低钠血症的发生风险。
2.水摄入过多稀释:在某些情况下,虽然钠的摄入总量不一定少,但水摄入过多会导致钠被稀释,从而引起低钠血症。例如,在精神性烦渴患者中,过度饮水可使机体水分大量增加,导致血钠被稀释;一些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为了缓解症状而大量饮水,也可能因水摄入过多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儿童若因误饮大量水等情况可能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而老年人由于心肾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在水摄入过多时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
四、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相关原因
1.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多种原因可引起SIADH,如某些恶性肿瘤(肺癌、胰腺癌等)可异位分泌抗利尿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炎等)可影响抗利尿激素的正常调节;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等)也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更易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而老年人患恶性肿瘤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也可能发生SIADH相关低钠血症,不同性别在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上可能因个体基础疾病等因素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