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通常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超急性期一般指发病6小时以内,超急性期及时恢复血流可挽救缺血半暗带;急性期为发病6小时-1周左右,主要维持生命体征、减轻脑水肿等;亚急性期为发病1周-4周左右,继续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康复治疗;慢性期为发病4周以后,形成软化灶,需长期康复巩固及预防复发,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有相应考量。
超急性期:一般指发病6小时以内。此阶段脑血流中断后,能量代谢衰竭,细胞膜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毒性水肿开始出现,但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尚不明显。在超急性期若能及时恢复血流,可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预后。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等恢复血流的治疗措施,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在评估时需综合考虑其个体情况,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评估溶栓风险时要更谨慎。
急性期:发病6小时-1周左右。此期脑缺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加重,脑水肿达到高峰,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的风险。此阶段治疗主要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减轻脑水肿,防止脑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可使用脱水降颅压等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患者具体病情,不同性别患者在药物代谢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需个体化考量。同时,早期康复介入的时机也需根据患者急性期的病情稳定情况来确定,比如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先稳定病情后再逐步开展康复。
亚急性期:发病1周-4周左右。此期脑水肿逐渐消退,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开始出现胶质细胞增生等修复反应。此阶段主要是继续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康复的进度和方式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康复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育需求,老年患者康复要考虑其机体功能衰退情况,制定相对温和且循序渐进的康复方案。
慢性期:发病4周以后。此期脑梗死病灶已基本形成软化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相对稳定,但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此阶段主要是进行长期的康复巩固治疗以及预防脑梗死复发,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不同性别患者在基础疾病的管理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的注意要点,比如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特殊阶段基础疾病的控制需综合内分泌等因素进行调整,同时要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