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是因供应脑干的血管病变致阻塞引发脑干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脑血管病,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及血管栓塞、血管炎等有关,临床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有中脑眼球运动等障碍、脑桥交叉性瘫痪等、延髓吞咽困难等,诊断靠头颅CT(早期敏感性有限)和MRI(更敏感),治疗急性期改善脑循环等,预后与部位等相关,康复需早期训练,特殊人群中老年需严管基础病,儿童罕见多与先天畸形有关,女性特殊时期需密切监测。
一、定义
脑干梗塞是因供应脑干的血管(如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等)发生病变,致使血管阻塞,引发脑干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脑血管疾病。
二、病因
1.基础疾病相关: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聚集、脂质沉积,进而形成血栓或导致血管狭窄、闭塞。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弹性减退、管腔狭窄,增加脑干梗塞风险。
2.其他因素:如血管栓塞(心源性栓子脱落等)、血管炎等也可引发脑干梗塞,但相对少见。
三、临床表现
因脑干不同部位受累表现多样:
中脑梗塞: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垂直或水平运动异常)、瞳孔异常(如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异常)等。
脑桥梗塞:常见交叉性瘫痪(一侧面部感觉障碍伴对侧肢体运动障碍)、面部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
延髓梗塞: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眩晕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早期可能显示脑干部位低密度灶,但对于早期微小梗塞灶敏感性有限。
头颅MRI:对脑干梗塞早期诊断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病灶,清晰显示脑干组织的缺血、坏死情况。
五、治疗原则
急性期以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控制基础疾病为主。例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脑干梗塞病情通常较凶险,预后与梗塞部位、范围、治疗时机等相关。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瘫痪、吞咽障碍、言语障碍等。
2.康复:病情稳定后需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康复训练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语言康复训练改善言语障碍、吞咽康复训练解决吞咽困难等,以助力神经功能恢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严格管理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规范用药,预防病情复发或加重。
儿童患者:罕见脑干梗塞,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特殊病因有关,需详细评估血管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及随访方案。
女性患者: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若有基础疾病,需更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如孕期需关注血压、凝血等情况,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