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即脑梗死,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发病机制有血栓形成和栓塞,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及不同部位梗死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血管检查,治疗分急性期恢复血液循环、控制基础疾病及稳定后个性化康复训练。
一、概念定义
脑梗塞和脑梗死本质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称谓,医学上规范称为脑梗死,过去常被叫做脑梗塞。它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二、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脑部血管本身存在病变,比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不光滑,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且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这些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栓塞: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像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也可能出现,例如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就容易导致脑栓塞。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都可出现突发的头痛、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症状,具体表现因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多,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而年轻患者相对症状可能更具特异性。
不同部位梗死表现:如果是大脑半球梗死,可能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如果是脑干梗死,可能影响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体征相关的神经功能,情况较为危急,对生活方式和病史相关人群影响更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发病早期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敏感,尤其是在早期梗死灶尚未形成明显低密度改变时就能发现异常,能更清晰地显示梗死部位、范围等。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是否有造影剂过敏史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等,可明确脑部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及病变部位等情况,对于寻找病因、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和病史的患者在进行血管检查时需考虑其耐受性等因素。
五、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尽快恢复脑部血液循环是关键,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溶栓治疗(有严格时间窗要求)、取栓治疗等,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等。对于不同人群,要考虑其个体差异,比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选择治疗方案和药物时要更加谨慎。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康复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梗死部位和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年轻患者康复潜力相对较大,但也需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