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的脑血管疾病,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病理是血管闭塞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及级联反应,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范围异有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多种症状,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超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等有各自特点及生活方式等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二、病因
1.血管壁病变: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管腔狭窄、闭塞;此外,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损伤血管壁。
2.血液成分改变:如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易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
3.血流动力学异常:血压过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等可使脑灌注不足,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梗死。
三、病理表现
血管闭塞后,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发生坏死、软化,病理过程包括缺血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离子失衡、炎性反应等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造成神经功能不可逆损伤。
四、临床表现
因梗死部位及范围不同而异,常见表现有突发口角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头痛、呕吐,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部分患者起病较隐匿,症状逐渐进展。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临床表现:详细询问发病过程、基础疾病等,结合典型神经系统症状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早期筛查常用手段,可发现早期梗死灶;头颅MRI对早期脑梗死检出更敏感,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缺血、坏死区域。
六、治疗原则
1.超早期溶栓:在发病特定时间窗内(通常4.5小时内),可使用溶栓药物恢复血流,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2.改善脑循环:通过药物扩张血管、增加脑灌注,常用药物如[相关改善循环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
3.脑保护:应用神经保护剂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抗脑水肿降颅压:对于大面积脑梗死伴明显脑水肿者,使用脱水剂等降低颅内压。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定期体检,预防血管病变进展。
2.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多与先天血管异常、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需排查先天因素,早期发现并干预。
3.女性:某些激素波动可能影响发病风险,绝经后女性需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对血管的影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4.生活方式相关: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可增加发病风险,建议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5.基础疾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需积极控制相关指标,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