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的概述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妇科常见疾病好发于特定年龄段近年有年轻化趋势,病因包括宫腔操作史及激素影响,病理特征为子宫多均匀性增大肌层增厚剖面有岛状异位内膜腺体间质,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进行性加重痛经及其他相关症状,诊断可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治疗分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育龄女性需关注月经及生育需求、绝经后女性需定期监测、有基础疾病人群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影响。
一、定义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形成的弥漫或局限性病变,属于妇科常见疾病,好发于30~50岁经产妇,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二、病因
1.宫腔操作史: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清宫等宫腔操作,易损伤子宫肌层,使基底膜下子宫内膜得以侵入肌层,此为重要诱因。
2.激素影响: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参与发病过程,如雌激素可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增生侵入肌层。
三、病理特征
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肌层增厚,剖面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岛状分布的异位内膜腺体及间质,病灶处肌纤维肥大伴玻璃样变等。
四、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
2.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可在月经前1周开始出现,月经来潮第1天最剧,以后逐渐减轻。
3.其他:部分患者可伴有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若病灶累及子宫颈等部位,还可能影响受孕等。
五、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为常用方法,可见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增厚等表现,部分可探及典型的“子宫肌层内不均质回声团”。
MRI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能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3.血清学检查:部分患者血清CA125可轻度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参考。
六、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如布洛芬等;对于有避孕需求且暂无生育计划的患者,可使用含左炔诺孕酮的宫内节育系统,通过缓慢释放孕激素抑制子宫内膜生长,改善症状;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需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使用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病情严重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需求或病灶局限者)等,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及复发可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需关注月经变化及生育需求,若有生育计划,应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治疗方案,部分药物治疗可能对生育有一定影响,需权衡利弊;备孕过程中若病情影响受孕,可能需进一步评估手术等干预措施。
2.绝经后女性:部分患者绝经后症状可缓解,但仍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监测,警惕病情变化;若绝经后出现异常阴道流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病变进展。
3.有基础疾病人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药物的影响,选择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如药物选择需避免加重基础疾病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