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可引发认知功能减退、运动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表现,认知功能减退有记忆力(近远记忆力渐受影响)、注意力与集中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易分心)方面;运动功能障碍有步态异常(走路不稳如醉酒步态)、肢体运动不协调(精细运动能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有性格改变(孤僻冷漠、易激惹等)、幻觉与妄想(出现不存在的感知及错误判断);其他表现有语言障碍(说话迟缓不流利、失语等)、智能减退(对新事物认知适应及计算能力下降)
注意力与集中力:患者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分心。例如在进行阅读或交谈时,很容易被周围的细微声响等干扰而中断。这是由于脑萎缩使得大脑维持注意力的神经环路功能障碍,影响了对信息的聚焦和持续处理能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会受到影响,儿童可能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老年人在参与社交活动时可能容易分散注意力。
运动功能障碍
步态异常:表现为走路不稳,步伐蹒跚,左右摇晃,像醉酒步态。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小脑等控制平衡和运动协调的脑区,导致平衡感和运动协调性下降。老年人由于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健康问题,加上脑萎缩,更容易出现步态异常,增加摔倒的风险;儿童患者相对较少出现步态异常,但如果是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导致的脑萎缩,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步态异常的表现。
肢体运动不协调:精细运动能力下降,比如拿东西时容易掉落,不能准确地用手指捏起细小物体。这是因为脑萎缩累及了锥体外系等相关运动调控区域,使得肢体的运动控制出现障碍。在生活中,成年人可能会影响日常的精细操作,如写字、使用餐具等;儿童患者则可能影响其学习用手进行精细动作,如画画、穿针等。
精神行为异常
性格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格变得孤僻、冷漠,原本开朗的人变得不愿与人交往,或者原本温和的人变得易激惹、脾气暴躁等。这是由于脑萎缩影响了大脑中与情绪和性格调节相关的区域,如额叶等。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身性格可能有一定变化,但脑萎缩导致的性格改变更为明显和异常;儿童患者如果是后天因疾病等导致脑萎缩,可能会出现性格逐渐变得内向、不合群等情况。
幻觉与妄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如看到不存在的物体、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等,或者出现妄想,如坚信自己被人迫害、有特殊的身份等。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和感知功能,使得大脑对外部信息的处理和判断出现紊乱。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出现此类精神行为异常,但需要结合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来综合判断。
其他表现
语言障碍:可能出现说话迟缓、言语不流利,表现为找词困难,说话内容表达不清晰,严重时可能出现失语症,即完全不能说话或理解他人语言等。这是因为脑萎缩累及了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影响了语言的生成和理解功能。对于儿童患者,语言障碍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交流和学习;老年人出现语言障碍则会严重影响其社交和日常生活沟通。
智能减退:整体智能水平下降,表现为对新事物的认知和适应能力降低,计算能力下降,比如难以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等。这是由于脑萎缩导致大脑的整体功能减退,影响了各个认知领域的综合功能。不同年龄层的患者都会面临智能减退带来的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需要家人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