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及不同部位梗死的功能障碍,诊断靠影像学和血管检查,治疗分急性期溶栓等治疗和病情稳定后的康复训练,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和有相关病史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预防措施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和定期筛查高危人群。
一、脑梗死与脑梗塞的定义
脑梗死和脑梗塞本质上是同一类疾病的不同叫法,规范医学术语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二、脑梗死的病因
1.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
2.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
3.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的突然变化,如低血压或血压波动过大,可能影响脑部的血液灌注,引发脑梗死。
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1.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视力模糊等。
2.不同部位梗死表现:大脑不同部位的梗死会导致不同的功能障碍。例如,基底节区梗死常导致对侧肢体偏瘫;脑干梗死可能影响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病情较为严重。
四、脑梗死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部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够快速排除脑出血,并发现早期脑梗死的迹象。头部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能够清晰显示梗死灶的大小、位置和形态。
2.血管检查:如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等,有助于明确血管病变的情况。
五、脑梗死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在发病后的4.56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此外,还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循环等治疗。
2.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语言、吞咽等功能的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平时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体检。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2.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产后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能增加。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产检。
3.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应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量的运动。
4.有相关病史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七、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2.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定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病史者等,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