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康复治疗(早期和后期康复)以及特殊人群(高龄老年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注意事项,各环节协同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等。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若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静脉溶栓指征,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进行静脉溶栓,相关研究表明静脉溶栓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增加血管再通率,降低残疾率等。
2.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24小时内可考虑行血管内取栓等治疗,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血管内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异常,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若血压过高,需谨慎降压;若血压过低,需积极寻找原因并纠正,以保证脑灌注。
2.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止窒息和缺氧加重脑损伤。
3.营养支持:发病后需及时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考虑鼻饲或胃肠外营养。
三、并发症防治
1.肺炎: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要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应避免误吸,必要时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相应的吞咽康复训练。
2.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活动,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可使用气压治疗仪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指标,若发生深静脉血栓,需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抗凝等治疗。
3.应激性溃疡: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可预防性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以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风险,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情况。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早期康复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研究表明早期康复介入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后期康复: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包括肢体的主动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同时可结合言语训练、认知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脑梗死风险更高,且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如肝肾功能等,因为药物代谢可能减慢,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在康复治疗中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情况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损伤。
2.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若老年人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对于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可通过调整饮食、使用降糖药物等方式控制血糖;对于伴有冠心病的患者,要注意心脏功能的监测,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加重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