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临床表现有急性起病、中老年高发、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不同部位梗死有不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还有大面积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特殊表现;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因误吸等致发热、咳嗽等)、深静脉血栓形成(致患肢肿胀等)、应激性溃疡(致呕血黑便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致情绪睡眠等问题)
一、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急性起病: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这与中老年人群血管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发生率高相关,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绝对显著差异,但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风险更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病风险。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梗死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若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伴有失语。例如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表达困难,只能说简单词语等。小脑梗死时,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等,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站立和行走不稳。
2.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特殊表现
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还可伴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导致脑疝形成,危及生命。此类患者多有严重的血管病变基础,如严重的颈动脉狭窄等。
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临床症状较轻,多无明显意识障碍。常见症状有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感觉障碍、视野改变等;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减退或异常;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见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等病变,进而引发腔隙性梗死。
二、脑梗死的并发症
1.肺部感染
发生机制:脑梗死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容易发生误吸,导致肺部感染。例如,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时,食物或唾液可误吸入气管,引发肺部炎症。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呼吸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呼吸道防御功能已受损,患病后肺部感染风险更高。
表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等。
2.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机制: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受限,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的患者是高危人群,年龄较大的患者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更易发生。
表现: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严重时可出现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应激性溃疡
发生机制:脑梗死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导致胃黏膜应激性损伤,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从而引发应激性溃疡。有既往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在脑梗死发生后更易出现应激性溃疡。
表现: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
4.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发生机制:脑梗死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年龄较大且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可能更难接受疾病带来的生活变化,心理障碍发生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单一、社交圈狭窄的患者在患病后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表现:患者可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不安、睡眠障碍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