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核心是脑血管血流供应问题,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促进形成)和心源性栓塞(如房颤时血栓脱落致脑血管阻塞),病理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坏死或软化病灶,临床表现因梗死灶大小部位而异,影像学检查头部CT可早期现低密度影、MRI更敏感,相关因素有中老年易患、男性发病风险略高、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酗酒)及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为高危人群。
一、定义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致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一种疾病。其核心是脑部血管的血流供应出现问题,使得相应脑组织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滋养,从而出现组织损伤。
二、主要病因
(一)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较为常见的病因。动脉壁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会使脑血管管腔慢慢变窄甚至闭塞。随着斑块不断发展,血流通过会受到阻碍,长时间下来就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发脑梗死。例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二)心源性栓塞
心脏内产生的栓子脱落,随着血液循环流至脑部血管并造成阻塞。像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就可能顺着血流到达脑部血管,堵塞血管后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引发脑梗死。
三、病理表现
局部脑组织出现坏死或软化病灶。当脑部血管发生阻塞后,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因为得不到血液供应,细胞会逐渐死亡,进而形成坏死或软化的区域,这是脑梗死在病理结构上的典型改变。
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症状有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表现为嘴巴向一侧偏移;言语不利,说话不清楚;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比如一侧手臂抬不起来或者腿部感觉麻木;还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这些症状是因为梗死灶影响了相应脑组织的功能,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而出现的。
五、影像学检查
(一)头部CT
可早期发现梗死灶,在脑梗死发生后的早期,头部CT能看到相应区域出现低密度影,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梗死情况。
(二)头部磁共振成像(MRI)
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病变范围和性质判断更敏感。相比CT,MRI能够更早发现一些微小的梗死病灶,并且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准确评估脑梗死的相关状况。
六、相关因素影响
(一)年龄
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生脑梗死。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等风险因素增多,使得脑血管发生病变的概率增加。
(二)性别
一般男性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具体机制尚与内分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但总体上男性在脑梗死发病风险上相对更突出。
(三)生活方式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显著增加脑梗死发生风险。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得血管更容易发生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血脂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高血糖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管收缩等,酗酒也会对血管和身体代谢等产生不良影响。
(四)病史
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等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增加了发病可能性,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示脑血管已经存在一定问题,后续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相对更高,这类人群需更密切关注脑血管健康,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来预防脑梗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