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控制血压,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无禁忌证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溶栓24小时后无出血倾向可开始),神经保护治疗(如用依达拉奉),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长期坚持),还需控制危险因素及给予心理支持。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确保其基本生命体征稳定。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等支持措施,以保证机体的氧供,因为脑梗死患者可能存在脑缺氧相关问题,维持氧供有助于减少脑损伤进一步加重。
2.控制血压:老年人脑梗死时血压管理需谨慎,一般遵循个体化原则。如果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谨慎降压;如果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可考虑在严密监测下逐步降压。因为过高的血压可能加重脑出血风险,而过低的血压又可能影响脑灌注,导致脑梗死区域缺血进一步加重。
二、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在发病4.5小时内的轻型缺血性卒中且无禁忌证的老年人,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如阿替普酶等。静脉溶栓可以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预后,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存在颅内出血倾向、近期有重大手术等情况则不适合溶栓。
2.禁忌证: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均为溶栓禁忌证。
三、抗血小板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一般在溶栓24小时后若无出血倾向可开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途径,阻止血栓素A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则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发挥作用。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的脑梗死老年人,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减少脑梗死复发风险。
四、神经保护治疗
1.药物举例: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脑梗死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脑水肿和改善脑循环,从而保护神经细胞,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五、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对于脑梗死导致肢体瘫痪的老年人,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可以预防关节挛缩、肌肉萎缩,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老年人,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有助于恢复语言功能。康复治疗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康复时机与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一般在发病后48小时至1周左右即可根据患者情况启动。而且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年人及其家属有耐心,长期坚持康复训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六、其他治疗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对于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高脂血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调节并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因为这些基础疾病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减少脑梗死再次发生的几率。
2.心理支持:老年人患脑梗死后面临身体功能障碍等问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要给予老年人心理支持,关心其心理状态,鼓励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例如,家属可以多陪伴老年人,倾听其内心想法,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