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脑梗塞是同一种疾病,本质无区别,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因素(如动脉硬化、血管炎等致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和血液成分因素(如血液黏稠度增高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突发头痛、头晕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者表现有差异)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偏瘫等,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异);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等)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治疗急性期需尽快恢复脑血流,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谨慎,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基础病史者治疗后要注意相关预防。需从多维度综合考虑患者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发病机制方面
血管因素: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狭窄、闭塞或血管破裂,使得相应脑区域的血液供应中断。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进而使血管腔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有血栓形成完全堵塞血管时,就会引发脑梗死/脑梗塞。不同年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有所不同,中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等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相对更常见;而年轻人可能因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血管病变引发脑梗死/脑梗塞。
血液成分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等也可促进脑梗死/脑梗塞的发生。比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凝血因子异常增多的患者,发生血管内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脑梗死/脑梗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方面
一般症状:都可出现突发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不同性别在症状表现上并无本质差异,但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而年轻人症状相对更具特异性一些。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发生脑梗死/脑梗塞后症状可能相对更严重,且恢复相对较慢。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脑梗死/脑梗塞发生后病情往往更复杂,需要综合管理基础疾病来促进康复。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出现偏瘫(一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异常)、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不同个体由于梗死部位不同,具体症状表现会有差异,例如梗死部位在左侧大脑半球语言中枢区域,就容易出现明显的言语功能障碍;梗死部位在右侧大脑半球可能更多表现为空间定向障碍等。
三、诊断方面
影像学检查:都可通过头颅CT、头颅MRI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头颅CT在发病早期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但对于早期较小的梗死灶可能显示不清晰;头颅MRI对脑梗死/脑梗塞的诊断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病灶。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和检查的耐受性等,比如儿童进行头颅MRI检查相对更安全,但仍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下进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在诊断时需要结合其生活习惯来综合分析可能的病因,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详细了解病史对诊断和后续治疗的影响。
实验室检查:会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凝血机制异常;血糖、血脂检查能评估患者的代谢状况,对于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指标的异常对脑梗死/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治疗方面
急性期治疗原则:都需要尽快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溶栓治疗(如符合溶栓指征时)、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等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溶栓等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把握更需谨慎,比如儿童脑梗死/脑梗塞的治疗方案与成人有很大不同,要优先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安全。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强调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复发,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来降低再次发生脑梗死/脑梗塞的风险。
总之,脑梗死和脑梗塞是同一疾病,在各方面的特点和应对都有其综合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多维度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