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遗症是脑梗死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肌张力异常;感觉功能障碍如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过敏;言语功能障碍如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吞咽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还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不同症状受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影响。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活动受限,表现为上肢不能正常抬起、握持无力,下肢行走时拖地、步态异常等。研究表明,约有半数以上的脑梗死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这是由于脑部梗死灶影响了支配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相应肢体的运动功能受损。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偏瘫带来的生活影响可能更为显著,例如日常生活中穿衣、洗漱等动作难以独立完成。
肌张力异常: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缺乏正常的肌肉张力。例如,患者可能出现肢体像软面条一样无力下垂的情况,这与脑梗死导致的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伤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肌张力异常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因肌张力异常而发生跌倒等意外。
感觉功能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对一侧身体的触觉、痛觉、温度觉等感觉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比如患者用患侧肢体触摸物体时,感觉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感觉,这是因为脑部感觉传导区域受损,影响了感觉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可能会使感觉障碍的恢复更加困难,因为糖尿病可能会进一步损伤神经,加重感觉异常的程度。
感觉过敏:在脑梗死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现象,即对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反应,例如轻微的触摸就会让患者感觉疼痛难忍等,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受损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发生了改变。对于女性患者,在日常护理中需要更加注意避免对其患侧身体进行不必要的强烈刺激,以免加重不适。
言语功能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准确表达,表现为说话费力、语量少、讲话不流利,只能说出个别简单的字词。这是因为脑部语言运动中枢受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需要根据其语言功能受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更具趣味性的训练方法来帮助其恢复言语功能。
感觉性失语:患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自己虽然能够发音,但言语内容混乱,缺乏逻辑性,答非所问。这是由于脑部语言感觉中枢受损,导致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出现障碍。在生活方式上,如果患者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言语功能的恢复,需要在康复过程中引导患者改正这些不良习惯。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力减退: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力下降,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例如忘记刚刚发生的对话、忘记放置物品的位置等。这与脑梗死导致大脑的记忆相关区域受损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死患者发生记忆力减退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因为老年人本身的脑功能就相对衰退,脑梗死进一步加重了这种记忆功能的损伤。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干扰,在进行康复训练或日常活动时,不能很好地保持专注,这会影响康复效果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这些疾病会进一步损害脑血管,可能会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需要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认知状态变化。
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困难:表现为进食时呛咳、吞咽费力、食物容易滞留于咽部等。这是因为脑部控制吞咽的神经中枢或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导致吞咽反射异常。吞咽功能障碍可能会引起患者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在特殊人群中,如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更高,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调整和吞咽训练的加强,例如进食时采用半卧位、选择黏稠度合适的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