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会引发认知、运动、精神行为及其他多方面反应,认知上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运动上有协调能力减退、步态异常、肌肉力量改变;精神行为上有情绪异常、人格改变、睡眠障碍;其他方面有语言功能障碍、晚期可能出现二便失禁等。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某项任务,容易被外界干扰打断。这是由于脑萎缩影响了大脑对信息的整合和聚焦能力,大脑各区域之间的神经传导和信息处理出现障碍,使得注意力的维持受到影响。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的人群,酒精对大脑的损害会加速脑萎缩进程,进而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思维能力下降:思考问题变得迟缓,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减弱。例如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迅速理清思路并做出恰当的判断。脑萎缩导致大脑的神经细胞减少、功能受损,影响了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包括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病史的人群,其脑萎缩导致思维能力下降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运动功能方面的反应
协调能力减退:表现为肢体动作不协调,比如走路时容易摇晃、平衡感差,拿东西时手部颤抖、握物不稳等。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小脑等负责运动协调的脑区,使得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和协调出现障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萎缩逐渐加重,更易出现协调能力减退的情况,而患有某些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患者,脑萎缩进展较快,协调能力减退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步态异常:可能出现步态蹒跚、步幅变小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出现碎步、慌张步态等。这是由于脑萎缩影响了下肢运动相关神经和肌肉的控制,导致行走时的姿势和步态发生改变。有脑外伤病史或者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脑萎缩发生的风险增加,进而更容易出现步态异常的表现。
肌肉力量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尤其是肢体的近端肌肉力量可能首先受到影响,导致上下楼梯困难、提重物费力等。这是因为脑萎缩波及到了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通路和相关脑区,使得神经传导至肌肉的信号减弱,肌肉无法得到有效的刺激来维持正常力量。患有脑血管疾病导致脑萎缩的患者,在发病后可能较快出现肌肉力量改变的症状。
精神行为方面的反应
情绪异常:可能出现情绪波动较大,如易激惹、抑郁、焦虑等。脑萎缩影响了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和脑区,例如额叶、颞叶等区域受损会干扰情绪的正常调节。不同性别在脑萎缩导致的情绪异常方面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对脑萎缩导致的情绪异常产生一定影响。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下的人群,脑萎缩发生风险升高,同时更易出现情绪异常的表现。
人格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人格方面的改变,比如原本性格开朗的人变得孤僻、自私,或者原本谨慎的人变得冲动、不计后果等。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对人格形成和维持的相关区域功能,使得人格特征发生异常变化。有脑部肿瘤病史经过治疗后出现脑萎缩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更易出现人格改变的情况。
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脑萎缩干扰了大脑中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神经结构和机制,导致睡眠功能紊乱。老年人本身脑萎缩发生率较高,同时更易出现睡眠障碍,而患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睡眠障碍可能更为严重。有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脑萎缩发生风险增加,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其他方面的反应
语言功能障碍:轻度脑萎缩可能表现为找词困难、说话稍显迟缓,严重时可能出现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无法被理解)等。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语言中枢及其相关神经通路,导致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受损。有脑卒中病史导致脑萎缩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表现。
二便失禁:在脑萎缩晚期,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这是由于脑萎缩影响了大脑对排尿、排便反射的高级中枢控制,使得排便、排尿的反射失控。长期卧床的脑萎缩患者,由于身体活动减少等因素,更易出现二便失禁的问题,而且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等,以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