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血液供应缺乏致局部脑组织坏死的综合征,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阻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液黏稠度增加、脑灌注不足等)。临床表现因类型和发病部位而异,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短暂可恢复,脑梗死症状持续且有多种神经缺损表现,不同大脑半球和脑干梗死表现不同。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等)和血管检查。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定期体检。
一、病因
1.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使得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此外,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引起血管壁病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容易出现退行性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老年人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血管壁病变的进程,增加脑梗死发病几率。
2.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可导致脑灌注不足,引发脑梗死。
病史因素: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可导致脑梗死。
性别因素:一般男性和女性在脑梗死发病上无绝对的性别差异,但一些与激素相关的因素可能会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不过总体来说主要还是与基础疾病等相关因素关联更紧密。
二、临床表现
1.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常见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脑梗死:症状相对持续时间较长,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2.不同发病部位的表现
大脑半球梗死:如果是左侧大脑半球梗死,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如失语、言语不清等);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则可能出现空间感知障碍、忽视左侧身体等表现。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脑干梗死: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脑干梗死可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眼球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等,病情往往较为凶险。
三、诊断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有助于早期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发病24-48小时后梗死区可出现明显低密度灶。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梗死灶,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病变的细节,尤其是后颅窝的梗死灶。
2.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等,可明确脑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及病变的部位、程度等,有助于查找脑梗死的病因。
四、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
高血脂:积极控制血脂水平,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减少糖尿病对血管等的损害。
2.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等。
戒烟限酒:吸烟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增加脑梗死风险,应限制饮酒量。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血常规等检查,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既往有TIA发作、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可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MRA、CTA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