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分期

来源:民福康

脑梗死分为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内,脑血流中断致细胞毒性水肿,治疗可改善预后,不同人群有差异)、急性期(发病6小时至1周左右,缺血半暗带关键,炎症反应参与,不同人群有影响)、恢复期(发病1周后至6个月内,脑组织修复重建,康复训练可促进恢复,不同人群有特点)、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脑组织损伤定型,遗留后遗症,不同人群有状况,需持续管理基础病和健康生活)

时间范围:通常指发病6小时内。

病理生理:此期脑血流中断,缺血区域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钠钾泵功能衰竭,细胞内钠水潴留,导致细胞毒性水肿。但此时如果能及时恢复血流,部分受损细胞有可能恢复功能。研究表明,在超急性期通过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例如一些大型临床研究发现,早期进行有效的血管再通治疗,能使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未及时治疗者。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超急性期脑梗死可能面临更多基础疾病的干扰,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使得病情变化更为复杂,在评估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对再灌注治疗的耐受性等。儿童脑梗死超急性期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脑组织的特殊性,其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有其独特之处,不过基本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是相似的,但治疗策略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性别因素:性别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转归中目前尚无明确的决定性差异,但在基础疾病的关联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女性在围绝经期前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及相关代谢异常方面与男性有所不同,但这在超急性期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生时,其脑血管基础状况更差,再灌注治疗的获益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例如长期吸烟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会影响血管的再通效果等。

病史:有既往脑血管疾病病史、心血管疾病病史(如房颤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病史)的患者,超急性期脑梗死复发的风险更高,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评估再次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

急性期

时间范围:一般指发病后6小时至1周左右。

病理生理:此期缺血半暗带的概念非常关键,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处于电衰竭但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的状态,如果能在此时恢复血流,神经元功能可恢复。然而,如果缺血时间延长,半暗带区域的细胞会逐渐坏死,进入不可逆损伤阶段。在急性期,炎症反应开始启动,白细胞浸润等炎症过程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进展。一些研究发现,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会升高,如C反应蛋白等,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脑组织的损伤,但同时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在急性期脑梗死时,机体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儿童急性期脑梗死相对少见,但儿童的脑组织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急性期脑梗死可能会对其神经发育产生更为严重的长期影响,需要更加关注后期的康复干预。

性别因素:性别在急性期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女性在某些炎症相关指标的变化上可能与男性不同,在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易感性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目前相关研究证据尚需进一步丰富。

生活方式:既往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急性期脑梗死发生后,其全身状况对病情的恢复影响较大。例如肥胖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代谢紊乱,影响脑梗死的恢复;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急性期发生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脑梗死时,血糖、血压的波动更难控制,而血压、血糖的不稳定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例如高血压患者在急性期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脑出血转化等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脑细胞的代谢,不利于脑梗死的恢复。

恢复期

时间范围:发病1周后至6个月内。

病理生理:此期主要是脑组织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过程。神经可塑性开始发挥作用,受损区域周围的未受损神经元会通过轴突侧支发芽、突触重建等方式尝试代偿受损神经元的功能。同时,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对受损区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研究表明,在恢复期进行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例如一些康复医学的研究显示,规范的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在恢复期脑梗死的康复过程中,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康复的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康复训练的耐受性也相对较差。儿童患者在恢复期脑梗死的康复方面,虽然神经可塑性相对较强,但需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正常生长发育。

性别因素:性别在恢复期脑梗死的康复效果上目前尚无明确的决定性差异,但在康复训练的依从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在某些康复训练项目上的依从性相对较好,但这也需要结合具体的个体情况来分析。

生活方式:在恢复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例如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有利于脑组织的修复;合理饮食可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为康复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病史: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恢复期需要继续管理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要继续规范降压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合理控制血糖等。同时,针对既往的心血管疾病等病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随访和监测,预防脑梗死的复发。例如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在恢复期需要继续抗凝治疗,以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后遗症期

时间范围:发病6个月后。

病理生理:此期脑组织的损伤已基本定型,神经功能缺损难以恢复,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受损区域的神经细胞大部分已经坏死,胶质瘢痕形成较为稳定,神经可塑性已经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进一步恢复的空间有限。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继发性损伤,如长期瘫痪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在后遗症期脑梗死的后遗症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因为机体的衰老会进一步影响其身体的恢复和代偿能力。儿童患者在后遗症期脑梗死可能会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如长期的神经功能缺损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需要长期的综合干预和支持。

性别因素:性别在后遗症期脑梗死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一些与后遗症相关的并发症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女性患者在长期瘫痪后可能更容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但这也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来判断。

生活方式:在后遗症期,患者需要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维持目前的身体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继续坚持适度运动(如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合理饮食等,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提高生活质量。

病史: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后遗症期需要持续管理基础疾病,预防脑梗死复发,同时针对已有的后遗症进行针对性的康复和护理。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确保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以降低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加重脑梗死后遗症的影响等。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脑梗死
脑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表示局限性脑组织发生了缺血性坏死或者软化。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怎么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
龙先喻 主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第一、脑出血起病比较急,发展比较快,多半都是在活动状态下或者情绪不稳的时候起病,并且在数小时之内疾病可以达到高峰;脑梗死一般就是在安静状态下,休息的时候起病比较多见。第二、脑出血的病史一般都是动脉硬化或高血压,脑梗死的患者血压是正常的,但是在起病之前多半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起病形式比较缓慢,假如病人头晕、头部不舒服,1-2天以后才逐渐向
左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怎么办?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左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危重的病候。对于此类病人来说,需要进行溶栓、西药、抗凝、合理降压的治疗。在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后,还需要及时的康复治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可以口服神经节苷酯,乙酰谷氨酰胺来营养神经,如果梗塞病灶比较多,还可以服用蛋白水解物等药物来对梗死病灶进行控制和清除。如
高血压引起的脑梗死,能不能治好?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高血压造成的脑梗死不能完全治愈。你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造成的脑梗塞,如果没有后遗症,有些功能可以慢慢恢复。如果治疗后有后遗症,有些功能可能难以恢复。在治疗过程中控制血压,然后进行功能锻炼和针刺治疗言语或肢体运动障碍。
脑梗死高血压如何治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高血压是脑梗死的动脉硬化基础,因此存在脑梗死的病人必须控制好高血压。存在高血压的病人,可以口服钙拮抗剂,比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马来酸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等。这类药,副作用较少,少数人表现出下肢水肿,牙龈肿痛等。如果存在冠心病,或者是尿蛋白升高可以选用ACEI类药,如福辛普利等,但这类药副作用为表现
两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病?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者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病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可以表现出一侧或双侧肢体运动或者是感觉障碍,部分病人也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建议发病后积极控制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可以恢复到何种程度?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面积脑梗死病人正常愈后不佳,大多数都留有后遗症,此外也有很多病人有可能会表现出生命危险,至于恢复程度,是需要因具体的脑梗部位来决定,有一些前循环大面积脑梗和病人,经过治疗后也是有完全恢复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大多数大面积脑梗的病人多少会有一些后遗症。
脑梗死康复能治好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脑梗死是有可能治好的,脑梗塞病人要科学准确用药,以避免该病的复发。脑梗塞属于高复发疾病,病人一定要根据医嘱科学准确的用药,以避免脑血管内部表现出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还要定期到医院复诊,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大面积脑梗死能治疗吗?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面积脑梗死能治疗。因为梗死的面积比较大,病情发展的往往比较迅速,大部分病人在短时间内死亡。如果在急性期及时进行治疗,可以进入恢复期。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由于病情比较严重,一旦发现,建议立刻到医院就诊,立即进行脑部ct、脑部核磁、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脑梗死出现坠积性肺炎的护理有什么?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脑梗死出现坠积性肺炎后,如果患者仍有自主活动能力,应尽快恢复自主活动能力,减少卧床时间,并鼓励其经常翻身,避免分泌物沉积。如果患者无法自主活动,家长应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将体内蓄积的痰液排出来。日常生活中,家属也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保证患者的饮水量,并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比如鸡蛋、牛
脑梗死CT影像表现
王玉霞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甲
脑梗死时期和分型不同,会使CT影像检查时产生不同的影像表现。1.脑梗死时期脑梗死超早期CT检查可能无法显影,CT影像显示无异常;脑梗急性期CT影像发现比较典型的低密度影,脑梗死病灶的周围可能会存在暗色水肿带,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晰,脑沟变浅等现象;脑梗死后遗症期会形成中风囊,在CT影像上密度显示和脑脊液密度相似。2.脑梗死分
脑梗死和脑出血有什么区别?
赵晓东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脑梗塞和脑出血还是有区别的。从症状上说,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很多病人是早上起来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半身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楚,发作前可能有先兆症状,也就是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十几分钟自行缓解,在发病的1-2天内可逐渐加重。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无先
脑梗死和脑血栓有什么区别
王默力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脑梗死是指梗死灶是外延比较大的概念,而脑血栓是脑梗死的一种原因,就是说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产生病变的因素,也就是说脑梗死可以由脑血栓形成来产生,也可以由栓塞来形成,也可以有低灌注性脑梗死,也可以是血管继发的痉挛造成脑梗死。因此,脑梗死外延比较宽泛,而脑血栓就是单纯的在血管里面形成了血栓,是脑梗死的一种原因。
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
孟凤珠 副主任医师
西安市第一医院 三甲
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内的直径小于2mm的血管出现阻塞而引起的影像学改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只是颅内血管分支出现了阻塞,一般会出现偏瘫、失语、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一般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很少见。对于腔隙性脑梗死,需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预后相对较好。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严重吗
陈宏璘 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一般不会引起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但是一定要明确引起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这都是引起改变的主要原因,所以平时要控制好血压以及血糖。同时,平时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对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比如吸烟、饮酒等。所以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治疗关键是要预防再次发生,平时可以服用拜阿司匹林等一些药物治疗,并养
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
刘健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腔隙性脑梗死是颅内小穿支动脉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失去供血,脑细胞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属于临床综合征。因为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转移走形成小空腔,所以称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通常会伴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脑梗死多久能恢复正常
杜琳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脑梗塞不一定能够恢复正常,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脑梗塞之后,有些人由于梗塞位置比较好,梗塞在功能很少区域,那么往往会很快恢复,可能半年之内就会恢复。但是如果梗塞位置非常不好,正好在关键脑区,比如内囊,在内囊膝部或内囊下肢,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完全恢复。另外,由于脑梗塞疾病本身就是高致残性疾病,所以不可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