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包括光照治疗、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白蛋白、益生菌)、换血治疗及其他治疗(支持治疗、预防感染),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儿情况选择。
1.光照治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胆红素下降到7mg/d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药物治疗:
苯巴比妥: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胆红素水平。适用于治疗生理性黄疸和早期的病理性黄疸。
白蛋白:可以与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适用于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患儿。
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适用于母乳喂养的患儿。
3.换血治疗:
目的:换出血中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同族免疫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
换血指征:①产前已经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有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及心力衰竭者。②脐血血红蛋白低于120g/L,血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超过8.5μmol/L或每24小时上升超过20.5μmol/L。③生后胆红素已达到了胆红素脑病的预警值者。④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者。
4.其他治疗:
支持治疗:注意保暖,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如胆红素水平、病因、日龄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如果患儿出现精神萎靡、拒奶、抽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