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经口血行播散或直接蔓延致病,病理分溃疡型增生型混合型,有消化道全身症状及腹部体征,影像学PPD结肠镜可诊断,主要抗结核化疗,儿童需保营养防药物影响孕妇慎选药物老年监测肝肾功能等。
一、定义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主要通过胃肠道感染侵入肠道引发病变。
二、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途径包括:①经口感染,如饮用污染结核杆菌的牛奶;②血行播散,见于粟粒型结核时结核杆菌随血流播散至肠道;③直接蔓延,腹腔内结核病灶(如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直接累及肠道。
三、病理分型
1.溃疡型肠结核:结核杆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形成结核结节,结节融合破溃后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深浅不一,可累及周围腹膜或邻近肠系膜淋巴结。
2.增生型肠结核:大量结核杆菌侵袭肠壁,引起肠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壁增厚、僵硬,黏膜呈息肉样增生或形成结核性息肉。
3.混合型肠结核:兼具溃疡型与增生型的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隐痛或钝痛,进餐可诱发,排便后缓解;溃疡型肠结核多见腹泻,粪便多为糊样、无脓血,增生型肠结核以便秘为主,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
2.全身症状:常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结核毒血症状,多见于溃疡型肠结核。
3.腹部体征:溃疡型肠结核可伴右下腹轻压痛,增生型肠结核可触及质地中等、较固定的腹部肿块。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造影可见肠黏膜皱襞紊乱、溃疡形成时的激惹征(钡剂跳跃征);CT或MRI有助于发现肠壁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等。
2.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强阳性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
3.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取活检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
六、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化疗原则。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时需外科手术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保证充足营养,抗结核治疗时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盲目用药。
孕妇患者:谨慎选择抗结核药物,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监测肝肾功能,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