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理状态分酒精性与非酒精性,酒精性与长期大量饮酒相关,非酒精性与代谢及不良生活方式相关,高危人群有肥胖者等,诊断可通过影像学和血液生化检查,干预以非药物为主,儿童需专业指导体重管理,妊娠期女性要密切监测病情。
一、定义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理性改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状态,并非独立疾病。正常肝脏含有一定量脂肪,当肝内脂肪含量超出正常范围(通常肝组织学上脂肪变性面积超过5%)时即形成脂肪肝。
二、分类及成因
(一)酒精性脂肪肝
与长期大量饮酒密切相关,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干扰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长期饮酒者发生酒精性脂肪肝风险显著升高。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主要与代谢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常见于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等。肥胖导致体内脂肪合成增加、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引起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此外,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三、高危人群及影响
(一)高危人群
肥胖者、长期大量饮酒者、2型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妊娠期女性等均为脂肪肝高危人群。例如,肥胖人群因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易出现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妊娠期女性可能出现妊娠急性脂肪肝等特殊类型,需特别关注。
(二)不同人群影响
儿童: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不合理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有关,需关注体重管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以降低脂肪肝风险。
妊娠期女性:妊娠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期特有的严重肝脏疾病,起病急,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B超:是脂肪肝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初步判断肝脏脂肪变情况,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等。
2.CT或MRI:能更精确评估肝脏脂肪含量,对于B超诊断不明确的情况可进一步选用。
(二)血液生化检查
通过检测肝功能(如转氨酶等)、血脂(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等指标辅助诊断,部分脂肪肝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及血脂升高。
五、干预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对于大多数脂肪肝患者,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粗粮等)、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控制体重、改善代谢紊乱。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体重管理,避免过度节食影响生长发育,鼓励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改善脂肪肝状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急性脂肪肝病情凶险,需密切监测母儿状况,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以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