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急性期需立即停止引发运动让受伤肌肉静养、48小时内冰敷、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恢复期疼痛肿胀缓解后开展适度康复锻炼及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预防要运动前充分热身、合理安排运动强度、注意运动姿势并加强肌肉力量与柔韧性训练,儿童运动重热身和姿势且强度不可过大需家长监督,老年人选合适运动、热身更充分有慢性病等运动前咨询医生,女性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防拉伤。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肌肉拉伤后应立刻停止引发拉伤的运动,让受伤肌肉充分静养,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2.冰敷:受伤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对受伤部位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可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与肿胀,缓解疼痛。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加压包扎,能减少肿胀,但包扎力度需适中,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4.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二、恢复期处理
1.康复锻炼:受伤部位疼痛与肿胀有所缓解后,可开展适度康复锻炼。初期进行轻柔伸展运动,逐步扩大活动范围与强度,如轻度关节屈伸等,后续依据恢复情况进行针对性肌肉力量训练,像等长收缩练习等,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错误锻炼致伤加重。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按摩、超声波、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热敷在受伤48小时后进行,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与组织修复;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淤血吸收;超声波、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手段也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恢复。
三、预防措施
1.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热身活动,如慢跑、动态拉伸等,让肌肉、关节提前进入运动状态,提升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降低肌肉拉伤风险。2.合理安排运动强度:根据自身身体状况与运动能力,合理规划运动强度与运动量,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大幅度运动,尤其平时缺乏运动者,运动要循序渐进。3.注意运动姿势:保持正确运动姿势,无论是跑步、跳跃等运动,都要保证姿势规范,防止因姿势不当致肌肉受力不均而拉伤。4.加强肌肉力量与柔韧性训练:通过日常力量训练与柔韧性练习,增强肌肉力量与关节灵活性,例如进行平板支撑、瑜伽等练习,可有效预防肌肉拉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骨骼等尚未完全成熟,运动时需着重关注运动前充分热身与正确运动姿势,运动强度不可过大,家长要加强监督;老年人肌肉弹性与力量下降,运动时应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运动前热身需更充分,若有慢性疾病等情况,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有别,运动时要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避免因身体状态变化增加肌肉拉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