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具特殊性致出生2-3天出现7-10天消退,病理性由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引起,处理上生理性加强喂养观察,病理性采用光疗、换血及针对病因治疗,早产儿需更密切监测黄疸异常及时就医并优先用非药物干预。
一、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代谢具特殊性,其一胆红素生成相对过多,因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且血红蛋白含量高,故胆红素产生量较成人多;其二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的Y、Z蛋白含量低,出生后7-10天才达正常水平,影响胆红素摄取;其三出生后肝细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活性不足,约于生后1周左右才逐渐增加,致使胆红素结合障碍;其四肠肝循环特点,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再经肠道重吸收,加重黄疸。通常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仅轻微食欲不振。
2.病理性黄疸:①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可因胎儿-胎盘输血或双胎间输血等致红细胞数增多,血管外溶血包括母胎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胎内出血(如胎儿头颅血肿、腹腔出血等)也可致胆红素生成增加;②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感染(败血症等)可抑制UGT活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影响甲状腺素分泌,进而干扰胆红素代谢;③胆汁排泄障碍,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可导致胆道梗阻,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可影响胆汁酸代谢及转运,引起胆汁排泄异常。
二、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法
1.生理性黄疸处理:加强喂养,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频次,促进新生儿排便,从而增加胆红素排出,一般无需特殊医学干预,只需密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程度及消退情况等。
2.病理性黄疸处理:①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有效的方法,利用光照使体内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光照时需遮盖新生儿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强光损伤;②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但换血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指征,如血清胆红素达到需换血的标准等;③针对病因治疗,若为血型不合溶血病导致的病理性黄疸,可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免疫球蛋白等治疗,若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则需考虑手术治疗等。特殊人群方面,早产儿因胆红素代谢功能更不完善,发生病理性黄疸风险更高,需更密切监测黄疸情况,一旦发现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或消退延迟等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不适当药物使用对早产儿未成熟脏器功能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