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包括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光照疗法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变排出,适用特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患儿,需注意遮盖和监测等;换血疗法用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有风险需严格操作;药物治疗中酶诱导剂可降胆红素,白蛋白可减少胆红素脑病风险;支持治疗包括保暖和喂养,保暖维持体温,喂养保证摄入促进胆红素排出。
一、光照疗法
1.原理:通过光照使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发生光氧化反应,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
2.适用情况:多数新生儿黄疸可采用光照疗法,尤其是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患儿,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2.9mg/dl(2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10mg/dl(171μmol/L)等情况。
3.注意事项:光照时需遮盖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线损伤。对于低体重儿、早产儿等特殊人群,要密切监测光照过程中的反应及胆红素水平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光照方案。同时,保证新生儿水分和营养的供给,因为光照可能会增加不显性失水。
二、换血疗法
1.目的: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
2.适用人群:主要用于严重的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等导致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如血清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足月儿>20mg/dl(342μmol/L)、早产儿体重1500g者>15mg/dl(256μmol/L)、体重1200g者>12mg/dl(205μmol/L)等情况。
3.风险与注意事项:换血疗法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在操作前需充分评估患儿病情,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要考虑其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的特点,严格把握换血指征和操作规范,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面色、黄疸情况等,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三、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要谨慎使用,严格遵循用药原则。
2.白蛋白:可与游离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有低白蛋白血症或胆红素水平极高的新生儿,可考虑使用白蛋白,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肾功能不全等情况需权衡利弊。
四、支持治疗
1.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5-37.5℃,因为低体温会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及肝脏的代谢功能,不利于黄疸的消退,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良好的保暖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促进胆红素代谢。
2.喂养:尽早开奶,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热量和水分,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肝循环,有利于胆红素的排出。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需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但要注意输液速度和液体量的控制,避免加重心脏等器官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