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三方面。胆红素生成过多可因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等引起;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包括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结合胆红素功能缺陷、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胆汁排泄障碍可由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导致。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增多症:多见于分娩过程中胎盘输血过多或双胎间输血等情况,使胎儿红细胞数量增多,出生后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体内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量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
2.血管外溶血:如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局部积血中的红细胞被分解,释放出血红蛋白,进而代谢产生大量胆红素。
3.同族免疫性溶血:母婴血型不合是常见原因,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以ABO血型不合为例,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母亲体内存在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使胆红素生成增多。
4.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出现溶血情况,从而使胆红素生成增加。例如败血症患儿,感染引发的一系列免疫反应会破坏红细胞,致使胆红素产生过多。
5.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导致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后又被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使胆红素水平升高。
二、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1.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某些因素可影响新生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如缺氧、酸中毒等。缺氧时肝细胞代谢功能受影响,进而影响胆红素的摄取过程;酸中毒会改变肝细胞内的环境,干扰胆红素与载体蛋白的结合,导致摄取胆红素能力下降。
2.肝细胞结合胆红素功能缺陷: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是参与胆红素结合的关键酶,新生儿出生时该酶活性较低,一般要生后1周左右才逐渐正常。若UGT活性持续低下,会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受限,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3.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可能影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如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等,可导致结合胆红素排泄受阻,使胆红素在体内潴留。
三、胆汁排泄障碍
1.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新生儿肝脏,导致肝细胞受损,胆汁排泄通道受阻,胆红素排泄不畅,从而引起黄疸。
2.先天性胆道闭锁: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胆道发育畸形疾病,胆道闭锁使胆汁无法正常排出,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新生儿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皮肤、巩膜黄染逐渐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
3.遗传代谢性疾病: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影响胆汁的排泄,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发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