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23天出现,足月儿2周内、早产儿34周内消退,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加强喂养促胎便排出即可;病理性黄疸出现早、胆红素指标异常等,需及时就医。其治疗方法有光照疗法(常用蓝光,注意保护特定部位并监测胆红素)、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白蛋白)、换血疗法(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但有风险)。特殊人群中,早产儿因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需密切关注;有溶血病史新生儿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母乳喂养新生儿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胆红素不高可继续喂,过高可暂停23天再恢复。
一、明确新生儿黄疸类型
1.生理性黄疸: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其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生理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加强喂养,保证足够的奶量摄入,促进胎便排出,有助于黄疸消退。
2.病理性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查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二、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一般采用蓝光照射,光疗期间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眼睛和会阴部,同时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2.药物治疗:可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等,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加速未结合胆红素的代谢。此外,还可能使用白蛋白,增加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
3.换血疗法:用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迅速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但换血疗法有一定风险,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早产儿:由于早产儿肝功能和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即便胆红素水平未达到足月儿病理性黄疸标准,也需密切关注黄疸情况,必要时积极干预。在喂养上,可适当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
2.有溶血病史新生儿:若新生儿父母有血型不合等溶血病史,生后应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有无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及时反馈给医生。
3.母乳喂养新生儿:部分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1周左右出现,23周达到高峰,可持续412周。若胆红素水平不高,可继续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喂养次数。若胆红素水平过高,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黄疸可明显减轻,之后再恢复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