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是新生儿常见出血性疾病,因维生素K缺乏致体内相关凝血因子活性低下,病因有储存不足、摄入不足、合成不足,有早发型、经典型、晚发型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可孕母补维K及新生儿出生后补维K,治疗依类型补充维K及对症支持,纯母乳喂养等特殊人群需加强关注和监测。
一、定义
新生儿出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体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低下而引起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
二、病因
1.维生素K储存不足:胎儿通过胎盘转运维生素K的能力有限,孕母维生素K通过胎盘量较少,致使新生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K储存量较低。例如,孕母维生素K缺乏时,新生儿出生时肝脏维生素K储存量仅为成人的1%-2%。
2.摄入不足: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较低,每升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仅为15μg,而牛奶中维生素K含量较高,每升牛奶中维生素K含量为60-80μg。新生儿出生后若仅以母乳喂养,且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较长,就容易发生维生素K摄入不足。
3.合成不足:新生儿出生时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较少。例如,出生后最初几周内,新生儿肠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少,维生素K合成不足。
三、临床表现
1.早发型:出生后24小时内发病,常与母亲产前服用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如抗癫痫药、抗结核药等)有关,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颅内出血等,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
2.经典型:生后2-7天发病,多见于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常见出血部位为胃肠道,表现为呕血、黑便,也可出现皮肤出血点、脐带残端出血等。
3.晚发型:生后1-3个月发病,多见于单纯母乳喂养、慢性腹泻、接受肠道外营养的新生儿。常见颅内出血,表现为前囟隆起、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诊断
1.病史:了解孕母用药史、喂养史等。
2.临床表现:根据出血部位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血清维生素K水平降低等有助于诊断。
五、预防与治疗
1.预防
孕母补充维生素K:孕母在妊娠晚期应补充维生素K,可降低新生儿早发型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风险。
新生儿出生后补充维生素K: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肌内注射维生素K11-2mg,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出血症。尤其是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更应按时补充维生素K。
2.治疗
经典型新生儿出血症: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11-2mg,一般用药后1-2小时出血倾向即可改善,24小时内凝血因子水平可升至正常。
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除补充维生素K1外,若有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需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降低颅内压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由于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应严格按照预防方案补充维生素K,以降低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风险。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出血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对于有孕母服用干扰维生素K代谢药物史的新生儿,出生后更要加强监测,警惕早发型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