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常见病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前者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一般情况良好且有相应出现、高峰及消退时间,主要因胆红素生成多等;后者黄疸出现早、程度重等,病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等;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巩膜黄染,生理性程度轻,病理性程度重且伴有多种症状;诊断主要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并综合判断,还可做多项检查明确病因;治疗方法有光照、药物、换血疗法;特殊人群中,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家族性黄疸病史的新生儿需特别关注,治疗时要保护好眼睛和会阴部,家长也应密切观察宝宝状况。
一、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二、分类及病因
1.生理性黄疸: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其主要原因是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差、肠肝循环增加等。
2.病理性黄疸:特点为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程度重,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病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胆汁排泄障碍,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黄疸颜色较深时可呈金黄色,严重时可累及全身。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轻,宝宝一般情况好,吃奶、睡眠、精神等都正常。病理性黄疸程度较重,可伴有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恐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
四、诊断
主要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来诊断,同时结合宝宝的日龄、胎龄、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等进行综合判断。还可进行血常规、血型、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黄疸的病因。
五、治疗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2.药物治疗:可使用肝酶诱导剂、益生菌等,增加肝脏结合和分泌胆红素的能力,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3.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尤其是已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者。通过换血可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六、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早产儿,由于其肝脏功能发育更不完善,更容易出现黄疸且程度可能更重,持续时间更长。护理时要密切观察黄疸变化,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胆红素排出。对于低体重儿,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因为低体温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有家族性黄疸病史的新生儿,应警惕可能存在的遗传因素导致的黄疸,要加强监测。在黄疸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照对这些部位造成损伤。同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