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早产儿延迟至2-4周),程度轻、进展慢、无伴随症状;病理性黄疸出生24小时内出现,程度重、进展快、有精神萎靡等伴随症状。可通过孕期保健、尽早开奶并保证喂养量、密切观察黄疸情况、注意保暖来预防新生儿黄疸。
一、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1.出现时间: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到2-4周消退。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
对于早产儿,由于其肝脏代谢功能相对更不完善,生理性黄疸出现和消退时间会更延迟,需密切关注黄疸情况。
2.黄疸程度: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早产儿的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所以其病理性黄疸的判断标准与足月儿不同,需要医护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精准评估。
3.黄疸进展:生理性黄疸进展缓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幅度较小;病理性黄疸进展迅速,血清胆红素水平短时间内大幅上升。
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快速进展都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4.伴随症状:生理性黄疸一般无其他不适症状,宝宝精神、吃奶等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常伴有精神萎靡、拒奶、嗜睡、惊厥等症状。
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伴随症状时,必须高度警惕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
二、如何预防新生儿黄疸
1.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某些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以减少胎儿发生胆红素代谢异常的风险。
孕妇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胎儿,保证孕期营养和远离有害物质能从源头上降低新生儿出现黄疸异常的概率。
2.新生儿喂养
尽早开奶:出生后应尽早让新生儿吸吮母乳,一般在出生后半小时内即可开始喂奶。早期频繁吸吮乳房,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内胆红素的吸收,从而降低黄疸发生的风险。
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乳是最理想的食物,尽早开奶不仅有助于预防黄疸,还能增强母婴感情,促进母亲子宫收缩恢复等。
保证喂养量:要确保新生儿摄入足够的奶量,每日喂养次数应不少于8-12次。充足的奶量能使新生儿多排便,通过粪便排出更多的胆红素,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
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但需要频繁喂养以保证营养摄入和胆红素的排出,家长要注意按需喂养,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奶量。
3.密切观察: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疸情况,包括黄疸出现的时间、部位、程度等变化。如果发现黄疸出现时间过早、进展过快、程度过重或消退后再次出现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家长需要掌握正确观察黄疸的方法,比如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若发现异常及时带新生儿到医院进行胆红素检测等相关检查。
4.保暖:注意新生儿的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在正常范围(36-37℃)。寒冷可使新生儿出现低氧血症、低血糖、酸中毒等,这些情况会增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而保暖有助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正常进行。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做好保暖措施能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提供良好的内环境,降低黄疸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