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与嗜睡关系密切。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导致嗜睡,而病理性黄疸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可能透过血脑屏障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胆红素脑病,进而出现嗜睡症状,如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221μmol/L、早产儿超257μmol/L时风险增加,但个体有差异。新生儿嗜睡需综合判断,若同时伴有体温异常等其他症状或黄疸出现、进展等情况异常,都提示可能为病理性黄疸致神经系统损伤。早产儿及有溶血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家长护理黄疸新生儿要保证充足喂养等,一旦发现嗜睡应尽快就医。
一、新生儿黄疸与嗜睡的关系
1.一般情况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不会导致嗜睡。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此阶段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嗜睡等异常表现。
2.病理性黄疸情况
当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时,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透过血脑屏障,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即胆红素脑病,这时可能出现嗜睡症状。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持续约1224小时。若病情进展,可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等症状。一般认为,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时,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增加。但个体存在差异,有些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未达到上述标准,也可能因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感染等因素,导致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二、新生儿嗜睡需综合判断
1.结合其他症状判断
除黄疸外,若新生儿嗜睡同时伴有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不升)、吃奶量明显减少、哭声微弱或尖叫、呕吐、腹胀、呼吸节律不规整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存在疾病,需及时就医。例如,感染导致的败血症,除可引起黄疸加重外,也会出现嗜睡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2.动态观察黄疸变化
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程度及消退情况。若黄疸出现过早(生后24小时内)、进展过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或每小时超过0.5mg/dl)、程度过重(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1μmol/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退而复现,都提示可能为病理性黄疸,需进一步检查评估,判断是否因黄疸引起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嗜睡。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早产儿
早产儿因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相较于足月儿,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即使胆红素水平相对较低时也需密切关注。家长要注意观察早产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发现有嗜睡表现,哪怕黄疸程度看似不严重,也应及时就医,进行胆红素水平监测及神经系统评估。
2.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对于存在溶血、窒息、感染、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及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增加。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带孩子复查黄疸情况,日常护理中尤其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一旦发现嗜睡等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以便早期干预。
3.家长护理要点
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家长在护理黄疸新生儿时,要保证孩子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若新生儿出现嗜睡等异常表现,不要自行判断或等待观察,应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