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新生儿黄疸正常值依足月儿和早产儿有别,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12.9mg/dL(221μmol/L),早产儿<15mg/dL(257μmol/L)。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与自身发育及喂养有关,影响小;病理性因出现早、程度重等,由多种原因致,严重可致并发症。需监测,早产儿及有高危因素新生儿要更密切关注,异常及时就医。
一、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及相关影响因素
1.生理性黄疸
产生原因: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代谢相对活跃,破坏较多,加之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导致生理性黄疸的出现。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其血清胆红素水平符合上述足月儿和早产儿的正常范围。生理性黄疸对新生儿一般影响较小,主要是胆红素代谢的正常过程。
影响因素:与新生儿自身的生理发育阶段相关,足月儿和早产儿由于肝脏等器官发育程度不同,生理性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及胆红素水平正常范围有所差异。此外,新生儿的喂养情况也有一定影响,如早期良好的喂养可以促进胎便排出,从而有助于胆红素的排泄,对生理性黄疸的正常进程有一定积极作用。
2.病理性黄疸
产生原因: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过早,如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过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12.9mg/dL,早产儿超过15mg/dL;黄疸进展过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超过5mg/dL(85μmol/L);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等情况,则考虑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例如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黄疸;新生儿感染时,病原体的毒素等可能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
影响因素:与新生儿的病史密切相关,如有母婴血型不合的病史,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病理性黄疸的风险增加;有宫内感染、出生后感染等病史,也容易引发病理性黄疸。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的影响程度不同,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等。
二、新生儿黄疸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监测方法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监测,主要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皮肤胆红素值来初步筛查,也可以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来精确检测。在新生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定期进行黄疸监测,家长在家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初步判断,如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范围,若黄染从面部开始,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需要警惕黄疸加重的可能。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其黄疸正常值范围与足月儿不同,且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相对更高。家长需要更加密切关注早产儿的黄疸情况,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早产儿进行黄疸监测。一旦发现早产儿黄疸出现时间过早、程度过重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同时,早产儿的喂养需要更加精心,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胆红素的正常排泄。
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有溶血病高危因素(如母婴血型不合)、感染高危因素等的新生儿,从出生后就要加强黄疸监测。这类新生儿一旦出现黄疸相关异常表现,要立即就医,因为他们发生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尽早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以降低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