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退得慢与胆红素代谢相关因素、肠肝循环特点及其他因素有关。胆红素代谢方面有生成过多、肝脏摄取和结合能力不足;肠肝循环因肠道菌群等致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其他因素包括喂养不足、母乳性黄疸、疾病如感染、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胆道闭锁等,医护需综合评估各项指标,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一、胆红素代谢相关因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且胎儿时期红细胞数量多,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多,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例如,正常足月儿胆红素生成量约为8.8mg/(kg·d),早产儿更高,这种过多的胆红素生成会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负担加重,从而导致黄疸退得慢。
若存在红细胞增多症,如分娩过程中脐血结扎延迟、宫内慢性缺氧等情况,会使红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进一步增加胆红素产生,影响黄疸消退。
2.肝脏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不足
新生儿肝脏内Y、Z蛋白含量低,这两种蛋白是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重要载体,含量低会影响胆红素的摄取。例如,足月儿出生后1周内Y蛋白含量仅为成人的50%,早产儿更低。
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不足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该酶是结合胆红素的关键酶,其活性低下会使未结合胆红素难以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黄疸消退延迟。早产儿UGT活性更低,且胎龄越小,活性越低,所以早产儿黄疸退得慢的情况相对更常见。
二、肠肝循环特点
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这种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得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形成肠肝循环,从而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黄疸消退减慢。例如,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能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但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导致该酶活性相对过高,加重了肠肝循环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
1.喂养因素
新生儿早期喂养不足,会导致胎便排出延迟,而胎便中含有较多胆红素,胎便排出延迟会使胆红素通过肠道重吸收进入血液的量增加,从而影响黄疸消退。例如,若新生儿出生后前几天喂养量不足,胎便排出时间超过48小时,就可能使黄疸消退时间延长。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部分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其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抑制了肝脏UGT活性或促进了肠肝循环有关。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1-3周出现,可持续数周,黄疸退得相对较慢。
2.疾病因素
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等,感染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一方面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另一方面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例如,败血症时炎症反应会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炎性介质,干扰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使黄疸消退延迟。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新生儿,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包括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黄疸消退缓慢。甲状腺素缺乏会使肝脏的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胆道闭锁是一种严重影响胆红素排泄的疾病,胆道闭锁会使胆汁排出受阻,结合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导致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升高,黄疸进行性加重,退得非常慢,这是新生儿期导致黄疸退得慢的重要外科疾病原因。
对于新生儿黄疸退得慢的情况,医护人员需要综合评估新生儿的各项指标,包括胆红素水平、喂养情况、是否存在感染等因素。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关注母乳性黄疸的可能,若考虑为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但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对于存在疾病因素的新生儿,如感染、胆道闭锁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要关注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