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可通过充足睡眠、静态拉伸、冷热敷交替、按摩、补充营养和适度运动来缓解肌肉酸痛、促进恢复,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应方式方法
一、休息与放松
1.充足睡眠:运动后身体需要时间修复,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肌肉恢复,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等促进肌肉组织的修复和生长,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时长需求有差异,一般成年人需7~9小时,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如儿童可能需10~14小时等。
2.静态拉伸:运动后进行静态拉伸,缓慢地将肌肉拉伸至有轻微牵拉感并保持15~30秒,重复2~3次,可帮助放松紧张的肌肉,缓解酸痛。例如,进行腿部肌肉拉伸时,站立位手扶墙壁,慢慢将腿向后伸展,保持一定时间。不同运动导致的肌肉酸痛部位不同,拉伸的部位和方式也应相应调整,如跑步后主要拉伸腿部肌肉,游泳后主要拉伸肩部、背部等肌肉。
二、冷热敷交替
1.冷敷:运动后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酸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袋敷在皮肤上,可隔着毛巾,防止冻伤。对于有皮肤破损或血液循环不良的人群,冷敷需谨慎。
2.热敷:48小时后,可改用热敷,如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以感觉舒适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帮助排出肌肉中堆积的代谢废物,从而缓解酸痛。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且如果有皮肤炎症等情况则不适合热敷。
三、按摩
1.自我按摩:运动后可以自己用手掌轻轻揉搓酸痛的肌肉,从肌肉近端向远端按摩,力度适中,以感到舒适为准。按摩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帮助放松肌肉纤维。不同运动造成的肌肉紧张程度不同,按摩的力度和方式也可适当调整,如高强度力量训练后肌肉紧张度高,按摩力度可稍大一些。
2.专业按摩:如果条件允许,可寻求专业按摩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放松。专业按摩师能够更精准地找到肌肉紧张点并进行缓解。但对于孕妇、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特殊人群,按摩需谨慎,应先告知按摩师自身情况,由按摩师判断是否适合按摩及确定合适的按摩方式和力度。
四、补充营养
1.蛋白质:适当补充蛋白质有助于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例如,每公斤体重每天可摄入1.2~2.0克蛋白质,具体摄入量可根据运动量和个人情况调整。不同年龄人群对蛋白质的需求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较高。
2.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运动后肌肉的氧化损伤。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坚果、橄榄油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抗氧化维生素来应对运动产生的自由基损伤。
3.水分和电解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加重肌肉酸痛。可以饮用含有适量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也可以通过食用香蕉等富含钾等电解质的食物来补充。对于患有肾脏疾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在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需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摄入量。
五、适度运动
1.低强度活动:在肌肉酸痛有所缓解后,可进行一些低强度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肌肉恢复,避免长时间不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和僵硬。但要注意活动强度和时间,逐渐增加活动量。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进行低强度活动时要更加缓慢和谨慎,避免过度劳累;儿童在运动后适度活动要根据其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来安排,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