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检查方法多样,包括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判断黄疸类型,血常规及血型排查血型不合溶血,红细胞脆性试验检测红细胞膜稳定性,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红细胞表面及血清抗体,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功能,病毒学检查排查病毒感染)、影像学检查(超声观察肝、胆、胆管形态结构,CT或MRI在超声不能明确诊断时用,显示更细微病变)、特殊检查(基因检测用于遗传性黄疸疾病诊断,胆汁酸测定了解胆汁排泄情况);同时提醒家长积极配合,注意特殊人群检查耐受性,告知家族遗传病史,等待结果时观察新生儿状态并及时反馈异常。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这是评估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可判断黄疸的类型。一般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被认为是病理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肝胆疾病等,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多见于溶血性疾病等。
2.血常规及血型:血常规可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贫血及感染等情况。血型检查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如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多见于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Rh血型不合溶血病常见于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
3.红细胞脆性试验:该试验可检测红细胞膜的稳定性。脆性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助于诊断某些先天性溶血性疾病。
4.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在溶血性黄疸时,网织红细胞常明显增高,提示骨髓造血活跃以代偿红细胞的破坏。
5.抗人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提示红细胞表面存在抗体,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可检测血清中游离的抗体。
6.肝功能检查:除了胆红素外,还可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了解肝脏功能是否受损,判断黄疸是否由肝脏疾病引起。例如,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可能与胆汁排泄障碍有关。
7.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感染引起黄疸的患儿,可检测相关病毒抗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可通过检测血清中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来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胆囊、胆管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及结构。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先天性胆道闭锁时,超声可显示肝外胆管不显示或发育不良;胆总管囊肿则表现为肝外胆管部位的囊性肿物。
2.CT或MRI检查:当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它们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胆道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一些超声难以发现的病变,如肝脏肿瘤、胆管狭窄等。但由于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MRI检查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通常不作为首选。
三、特殊检查
1.基因检测:对于一些遗传性黄疸疾病,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基因检测可明确致病基因,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
2.胆汁酸测定:检测血清胆汁酸水平,可了解胆汁排泄情况。胆汁酸升高常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如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肝内胆汁淤积症等。
温馨提示: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检查,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由于新生儿身体娇嫩,各项检查操作需要轻柔、准确。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可能对检查的耐受性较差,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如果新生儿有家族遗传病史,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项目。同时,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家长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黄疸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