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在出生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期,足月儿一般不超221μmol/L,早产儿不超257μmol/L,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出现早、高峰期血清胆红素高且进展快,伴异常表现。需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新生儿状况,生理性一般增喂养次数促排泄,病理性针对病因处理,光照疗法常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高危因素新生儿在黄疸高峰期需更严监测与特殊处理,如早产儿防胆红素脑病,低出生体重儿防感染等。
一、新生儿黄疸高峰期的时间范围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期;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相对较早,且高峰期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具体时间因病因不同而异。
(一)生理性黄疸高峰期特点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出生后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而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不足。其高峰期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在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此阶段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除皮肤、黏膜黄染外,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
(二)病理性黄疸高峰期特点
病理性黄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胆红素生成过多(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其高峰期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往往较高,且可能进展迅速,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85μmol/L(5mg/dl)等,同时可能伴有嗜睡、拒奶、反应差等异常表现。
二、新生儿黄疸高峰期的监测与处理
(一)监测
在新生儿黄疸高峰期,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可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进行初步筛查,必要时进行血清胆红素定量检测。同时,要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包括精神反应、吃奶情况、皮肤黄染范围等。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高危因素(如窒息、感染等)的新生儿,更要加强监测,因为他们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二)处理
1.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新生儿排便,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因为多吃多排有助于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
2.病理性黄疸: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例如,对于红细胞增多症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进行部分换血治疗;对于感染引起的,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同时,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在进行光照疗法时,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损伤。
三、特殊人群新生儿在黄疸高峰期的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差,在黄疸高峰期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比足月儿高得多。因此,对早产儿黄疸高峰期的监测要更加频繁和严格,一旦发现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尽早开始光照疗法等。同时,要注意维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营养供给等,因为这些因素也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二)低出生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存在肝脏功能不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弱的问题。在黄疸高峰期,除了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外,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为感染会加重黄疸的程度。喂养方面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三)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如存在窒息、感染、溶血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在黄疸高峰期发生严重黄疸的可能性大。要加强病情观察,一旦出现黄疸加重、精神反应差等异常情况,要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要积极处理原发病,如控制感染、纠正溶血等,从根本上解决黄疸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