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胆红素代谢特点(新生儿肝酶不足及胆红素肠肝循环影响致黄疸反复,早产儿更明显)和母乳喂养相关(母乳性黄疸与母乳成分等有关,停喂母乳黄疸可减轻);病理性因素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胆道系统异常(胆道闭锁、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致胆红素排出受阻)、遗传代谢性疾病(G-6-PD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影响胆红素代谢)。
一、生理性因素
(一)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出生后,其胆红素代谢具有特殊性。新生儿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不足,使得胆红素结合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受限,导致未结合胆红素不能有效地被代谢排出。而且,新生儿的胆红素肠肝循环特点也会影响胆红素水平,出生时肠道内缺乏菌群,胆红素不能被充分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部分结合胆红素又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可能引起黄疸反复。例如,正常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但部分早产儿由于肝酶发育更不成熟,黄疸出现时间更早、程度更重且消退更晚,容易出现反复情况。
(二)母乳喂养相关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抑制了UGT活性或者母乳中孕酮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一般在出生后1-3周出现黄疸,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黄疸程度一般较轻,停喂母乳3-5天黄疸可明显减轻,若再恢复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再次出现,但通常不会很高,这种情况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较为常见,与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及自身胆红素代谢特点相关。
二、病理性因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如败血症。细菌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同时感染还会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患儿除了黄疸反复外,还可能伴有发热、拒奶、精神萎靡等表现,这是因为感染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干扰了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2.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巨细胞病毒可侵犯新生儿的肝脏,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新生儿可能出现黄疸反复,同时伴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这是由于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以及引发的免疫反应影响了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途径。
(二)胆道系统异常
1.胆道闭锁: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原因,多发生在新生儿期。胆道闭锁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肝外胆道闭锁相对较多见。由于胆道梗阻,结合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入肠道,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进行性加重且反复不退。患儿出生后1-2周黄疸逐渐明显,同时粪便颜色逐渐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否则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肝功能及生长发育。
2.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先天性胆道发育不良也会导致胆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胆汁的排泄,使得胆红素的排出受阻,从而引起黄疸反复。患儿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黄疸,且黄疸程度会逐渐加重,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胆道系统的异常改变。
(三)遗传代谢性疾病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由于G-6-PD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内抗氧化能力下降,当新生儿接触到氧化性物质(如某些药物、感染等)时,容易引发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加,从而出现黄疸反复。患儿在感染、服用某些特定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后,黄疸会明显加重,通过G-6-PD活性检测等可明确诊断。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新生儿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包括胆红素的代谢。甲状腺素缺乏可导致肝酶活性降低,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均受到影响,从而引起黄疸反复。患儿除了黄疸外,还可能伴有反应低下、喂养困难、体温不升等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确诊,及时补充甲状腺素后黄疸可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