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因新生儿自身器官发育不完善致胆红素代谢相对不足,一般2-3天出现,7-10天消退;病理性黄疸由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引起,有皮肤黏膜黄染等表现,可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监测诊断,生理性黄疸一般增喂养促排便,病理性黄疸可采用光照、换血等疗法,护理时早产儿要密切监测,有感染因素者要加强防控。
一、新生儿黄疸的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原因
(一)生理性黄疸
1.发生原因: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产生的胆红素过多,而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相对不足,从而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
2.年龄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新生儿阶段,是新生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与新生儿自身肝脏等器官发育不完善的年龄特点密切相关。
(二)病理性黄疸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分娩过程延迟等情况,使新生儿体内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
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被母体免疫系统攻击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
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出现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影响胆红素代谢,使胆红素生成增加。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可竞争胆红素与肝细胞的结合位点,影响胆红素的结合;早产儿肝脏内摄取胆红素的Y、Z蛋白含量低,使肝脏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肝脏排泄胆红素障碍: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可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先天性胆道闭锁可使胆红素排泄通道受阻,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3.胆汁排泄障碍:新生儿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可引起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黄疸。
三、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黄染:首先出现于面部、巩膜,然后可累及躯干、四肢。生理性黄疸时黄染程度相对较轻,病理性黄疸时黄染程度较重,且进展较快,可涉及手心、足底。
2.伴随症状: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反应低下等表现,若为溶血性黄疸还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四、新生儿黄疸的监测与诊断
(一)监测方法
1.经皮胆红素测定:使用经皮胆红素仪测定皮肤胆红素值,可初步筛查黄疸程度,操作简便,但会受到皮肤色素等因素影响。
2.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能准确反映胆红素情况,是诊断黄疸的重要依据。
(二)诊断要点
医生会根据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黄染程度、进展速度等情况,结合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等进行综合诊断,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五、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与护理
(一)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新生儿排便,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泄。
(二)病理性黄疸的治疗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2.换血疗法:用于严重的溶血性黄疸等情况,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但存在一定风险。
(三)护理注意事项
1.对于早产儿:由于其肝脏等器官发育更不成熟,黄疸监测要更密切,因为早产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相对更高,且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护理时要注意保暖等,维持新生儿内环境稳定。
2.对于有感染因素的新生儿:要加强感染的防控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清洁,防止二次感染加重黄疸病情。
总之,新生儿黄疸需要密切关注其发生发展情况,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