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一定值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病因包括糖原和脂肪储存不足、糖调节机制不完善、高胰岛素血症及其他疾病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和症状型,诊断需血糖监测和病史采集,治疗包括饮食和病因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可通过加强孕期保健、新生儿出生后监测及合理喂养来预防
一、定义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一定值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通常足月儿出生3天内全血血糖<1.7mmol/L(30mg/dl),3天后<2.2mmol/L(40mg/dl);低出生体重儿出生3天内<1.1mmol/L(20mg/dl),1周后<2.2mmol/L(40mg/dl)可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症。
二、病因
1.糖原和脂肪储存不足:
早产儿:早产儿肝糖原、脂肪储存少,出生后糖原异生所需的酶活性低,易发生低血糖。
小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体内糖原、脂肪储存量少,且生后生长发育快,对糖的需求增加,更易出现低血糖。
围生期应激:胎儿在围生期处于应激状态时,如缺氧、酸中毒等,会动员血糖供能,若出生后不能及时补充,易导致低血糖。
2.糖调节机制不完善: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不成熟,胰岛素分泌较高,易出现低血糖。
新生儿肝糖原分解主要依靠胰高血糖素,若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也会影响血糖水平,导致低血糖发生。
3.高胰岛素血症:
母亲患有糖尿病时,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出生后脱离母体高血糖环境,胰岛素分泌仍旺盛,可导致低血糖。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等疾病也可引起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导致低血糖。
4.其他疾病:
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等疾病时,机体代谢率增加,糖消耗增多,同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减弱,易发生低血糖。
先天性内分泌疾病,如先天性垂体功能不全、皮质醇缺乏等,可影响糖代谢相关激素的分泌,导致低血糖。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多数低血糖新生儿无明显临床表现,尤其是早产儿。这是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对低血糖的耐受性相对较好,早期不易出现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
2.症状型:
神经精神症状:可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呼吸暂停、震颤、抽搐、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这是由于低血糖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出现一系列功能紊乱。
其他表现:还可能出现皮肤苍白、体温不升、多汗等非特异性表现,这是因为低血糖时机体通过交感神经兴奋等机制来调节,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等表现。
四、诊断
1.血糖监测: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母亲患有糖尿病的新生儿等,需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毛细血管血糖测定,若血糖值低于诊断标准,需进一步进行静脉血糖测定以明确诊断。
2.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分娩过程、新生儿出生后喂养情况等病史,有助于寻找低血糖的病因。例如,母亲孕期糖尿病病史可提示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的可能。
五、治疗
1.饮食治疗:能进食的低血糖新生儿应尽早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根据新生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喂养量。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可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但需注意控制葡萄糖输注速度,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对于母亲患有糖尿病的新生儿,需密切监测血糖,同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感染引起的低血糖,需积极抗感染治疗。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多数低血糖新生儿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血糖可恢复正常,神经系统一般不会遗留严重后遗症。但若低血糖持续时间过长或程度过重,可能会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影响智力发育、运动功能等。
2.预防:
加强孕期保健:对于母亲患有糖尿病的孕妇,需积极控制血糖,减少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风险。
新生儿出生后监测:对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出生后应密切监测血糖,一旦发现低血糖,及时干预。
合理喂养:足月儿出生后应尽早喂养,保证新生儿有足够的能量摄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