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相关检查包括经皮胆红素测定,可快速初步判断黄疸情况;血清胆红素测定能准确反映胆红素水平及类型;血常规及血型检查可了解红细胞等情况及排查溶血性黄疸可能;红细胞脆性试验有助于诊断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的溶血性疾病;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功能状态判断黄疸是否与肝脏疾病相关;腹部B超检查能观察腹部器官形态结构,对胆道闭锁等疾病有诊断价值。
一、经皮胆红素测定
1.原理及操作: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是通过测定皮肤胆红素的吸收值来估算血清胆红素浓度,操作简便,无创伤,可在床旁进行。它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根据皮肤对光线的吸收程度来反映胆红素水平。对于新生儿来说,是初步筛查黄疸的常用方法。例如,研究表明其与血清胆红素测定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可能会受到皮肤厚度、肤色等因素的影响,肤色较深的新生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2.意义:可以快速初步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黄疸以及黄疸的大致程度,方便医护人员及时发现黄疸情况并进一步决策是否需要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等后续检查。
二、血清胆红素测定
1.检测方法及指标:一般通过静脉采血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可分为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正常足月儿出生后24小时内总胆红素不超过102.6μmol/L,48小时内不超过153.9μmol/L,72小时内不超过205.2μmol/L;早产儿总胆红素水平相对更低,出生后24小时内不超过136.8μmol/L,48小时内不超过205.2μmol/L,72小时内不超过256.5μmol/L等。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或梗阻性黄疸等;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黄疸等情况。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的具体数值及不同胆红素组分的比例,可以明确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意义:能够准确反映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水平情况,帮助医生判断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如果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尤其是上升速度较快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黄疸,需要进一步寻找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血常规及血型检查
1.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新生儿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情况。如果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存在溶血性贫血,这与溶血性黄疸相关。同时,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情况也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因为感染可能会导致黄疸加重或引发病理性黄疸。例如,当新生儿存在细菌感染时,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情况,而感染可能是导致黄疸的一个诱因。
2.血型检查:主要是检查新生儿及其父母的血型,以排查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溶血性黄疸的可能。如果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就可能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导致新生儿出现溶血性黄疸。通过血型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血型不合的情况,对溶血性黄疸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红细胞脆性试验
1.原理及操作:红细胞脆性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操作时将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破裂情况。对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情况,红细胞脆性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红细胞脆性增加。
2.意义:有助于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因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的溶血性疾病,从而辅助判断黄疸的病因。如果红细胞脆性试验结果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红细胞膜相关的疾病,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五、肝功能检查
1.相关指标及意义: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指标。ALT和AST主要反映肝细胞的损伤情况,如果新生儿存在肝细胞性黄疸,可能会出现ALT和AST升高。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当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时,总蛋白和白蛋白可能会降低。通过肝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帮助判断黄疸是否与肝脏疾病相关。例如,当新生儿患有肝炎等肝脏疾病时,肝功能检查会出现相应的异常指标变化。
六、腹部B超检查
1.检查内容及意义:腹部B超可以观察新生儿肝脏、胆囊、胆道、脾脏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及结构情况。对于怀疑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疾病导致的黄疸,腹部B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胆道是否存在闭锁、扩张等异常情况,有助于明确黄疸的病因。例如,胆道闭锁患儿在B超下可能会出现胆道显示不清等特征性表现。同时,还可以了解肝脏的形态是否正常,有无肝脏占位性病变等情况,为黄疸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