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儿胆红素安全指标为总胆红素值<221μmol/L,早产儿胆红素安全指标为总胆红素值<257μmol/L,结合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34μmol/L,胆红素每天上升速度<85μmol/L。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若胆红素水平过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对新生儿的智力和运动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新生儿黄疸胆红素的安全指标非常重要。
一、胆红素的代谢
胆红素是由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脏和脾脏中分解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在肝脏中被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通过胆管排泄到肠道。在肠道中,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体外,小部分尿胆原经肠道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回到肝脏,再次被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二、新生儿黄疸胆红素的安全指标
1.总胆红素值
足月儿:总胆红素值<221μmol/L(12.9mg/dl)为正常;总胆红素值在221~342μmol/L(13~20mg/dl)之间为胆红素血症,但一般情况良好,也称为生理性黄疸;总胆红素值>342μmol/L(20mg/dl)为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
早产儿:总胆红素值<257μmol/L(15mg/dl)为正常;总胆红素值在257~342μmol/L(15~20mg/dl)之间为胆红素血症,但一般情况良好,也称为生理性黄疸;总胆红素值>342μmol/L(20mg/dl)为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
2.结合胆红素值
结合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34μmol/L(2mg/dl)。
3.胆红素上升速度
胆红素每天上升速度<85μmol/L(5mg/dl)。
三、影响胆红素水平的因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疾病、同族免疫性溶血等。
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地中海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旁路胆红素生成过多: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
2.胆红素摄取障碍
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减少:如新生儿窒息、感染、酸中毒等。
胆红素与Y、Z蛋白结合减少: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3.胆红素结合障碍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
胆红素排泄障碍: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4.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
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5.其他因素
胆红素的种族差异:不同种族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可能存在差异。
药物:如磺胺类、水杨酸盐等可竞争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位点,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四、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1.光照治疗
原理:胆红素能吸收光线,通过光照可以使胆红素转化为异构体,然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体外。
方法:将新生儿暴露在蓝光或绿光下,持续照射12~48小时。
注意事项:光照治疗时要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生殖器,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2.药物治疗
苯巴比妥: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增加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
白蛋白:可与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3.换血治疗
原理:换血可以去除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方法:将新生儿的血液抽出,输入新鲜的血液。
注意事项:换血治疗是一种有创的操作,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同时要注意输血反应。
五、特殊人群的胆红素安全指标
1.早产儿
胆红素水平相对较高,且胆红素清除能力较弱,因此早产儿的胆红素安全指标相对较高。
对于早产儿,应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胆红素血症。
2.低体重儿
体重越低,胆红素水平相对越高,因此低体重儿的胆红素安全指标也相对较高。
对于低体重儿,应更加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母亲为O型血
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可能会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对于这种情况,应在新生儿出生后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胆红素血症。
六、总结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的安全指标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胆红素的安全指标以及影响胆红素水平的因素,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胆红素血症非常重要。对于高危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母亲为O型血等,应更加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胆红素血症,以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