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肌肉酸痛可通过适当休息并做轻度伸展运动促进恢复,24至48小时内早期冷敷后期热敷,可自行或请人适度按摩,摄入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C的食物,严重时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老年人需更注重休息与适度康复,孕妇优先用非药物方法,有慢性疾病者需密切观察且选择康复方法要考虑自身基础疾病状况。
一、休息与适当活动
运动后肌肉酸痛多因乳酸堆积等原因,适当休息让身体恢复,同时进行轻度伸展运动,如缓慢拉伸酸痛部位肌肉,每次保持15~30秒、重复数次,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乳酸代谢、缓解肌肉紧张。
二、冷热敷疗法
运动后24~48小时内,早期用冷敷(如冰袋裹毛巾敷酸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可收缩血管、减轻炎症与肿胀;48小时后改用热敷(温水袋或热毛巾敷,每次15~2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
三、按摩放松
可自行用手掌轻揉酸痛肌肉(从远端向近端),或请他人适度按摩,通过手法促进肌肉血液循环、缓解紧张,但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加重损伤。
四、营养补充
运动后适当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助于修复受损肌肉纤维;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维生素C可减轻肌肉酸痛、促进组织修复。
五、药物辅助
若肌肉酸痛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避免儿童擅自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
老年人运动后肌肉酸痛恢复较慢,需更注重休息与适度康复,避免过度运动;孕妇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优先采用非药物的休息、轻柔拉伸等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人群,运动后肌肉酸痛需密切观察,若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选择康复方法时需考虑自身基础疾病状况,避免不恰当处理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