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因母乳喂养不足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多生后3-4天出现且程度较轻,处理是增加母乳喂养频次促排便;晚发型由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使胆红素肠道重吸收增多引起,一般生后1-2周或延至6-12周出现、程度可轻可重且婴儿状况良好,胆红素高时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人工喂养、必要时光疗,预后良好,母乳喂养新生儿需鼓励频繁喂养降早发型风险,晚发型暂停母乳时需用吸奶器保泌乳。
一、定义
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与母乳喂养不足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晚发型一般认为与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肠道重吸收增多相关。
二、发病机制
早发型:多因母乳喂养频次不足,新生儿摄入热量和液体偏少,肠道蠕动减慢,致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进而引发黄疸。
晚发型: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持续作用于结合胆红素,使其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造成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三、临床表现
早发型:多在生后3~4天出现黄疸,黄疸程度相对较轻。
晚发型:一般于生后1~2周出现,也可延至生后6~12周消退,黄疸程度可轻可重,但婴儿一般状况良好。
四、诊断
依据母乳喂养史,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性黄疸等)原因,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可辅助诊断。
五、处理及预后
早发型:主要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频次,促进新生儿排便,以降低胆红素水平。
晚发型:若胆红素水平较高,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为人工喂养,胆红素下降后可恢复母乳喂养,必要时可采用光疗等干预措施。预后通常良好,胆红素多在几周内消退,对婴儿远期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母乳喂养新生儿:需鼓励频繁喂养,保证摄入足够奶量,以此降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风险。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婴儿:若胆红素升高明显,暂停母乳喂养期间需用吸奶器保持乳汁分泌,保障后续恢复母乳喂养时奶量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