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致伤活动让受伤肌肉休息,48小时内用冰袋隔纱布敷伤处、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且不过紧、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缓解期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特殊人群需谨慎),疼痛肿胀减轻后逐步开展适度康复训练;儿童康复训练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老年人康复训练宜轻柔且关注基础病,女性生理期冰敷等处理可正常但留意自身感受,慢性病患者要控血糖;预防需运动前充分热身、选合适运动装备、保持正确姿势与节奏来降低拉伤几率。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立即停止导致肌肉拉伤的活动,让受伤肌肉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若因跑步导致腿部肌肉拉伤,应立刻停止跑步,原地休息。
2.冰敷:受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与渗出,缓解肿胀和疼痛。需注意冰袋与皮肤间应隔层纱布等,避免冻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度加压包扎,有助于减少肿胀,但包扎力度不宜过紧,以防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如腿部肌肉拉伤,可平躺时在脚下垫枕头。
二、缓解期处理
1.药物辅助: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与炎症,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
2.康复训练:疼痛与肿胀减轻后,逐步开展适度康复训练,如轻微伸展运动,以恢复肌肉力量与柔韧性,但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致再次拉伤。例如,腿部肌肉拉伤初期可进行缓慢的腿部屈伸小范围活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骨骼肌肉发育未完全,恢复能力虽强但需谨慎处理。冰敷时间与力度严格把控,康复训练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不当处理影响生长发育。
老年人:肌肉拉伤后恢复较慢,需耐心康复。同时关注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康复训练宜轻柔,可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女性: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发生肌肉拉伤,冰敷等处理可正常进行,但需留意自身身体感受,不适时及时调整处理方式。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肌肉拉伤后需控制血糖,因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与恢复,处理时兼顾基础病控制。
四、预防建议
运动前充分热身,选择合适运动装备,运动时保持正确姿势与节奏,可降低肌肉拉伤发生几率。如跑步前进行5~10分钟动态拉伸,活动开相关肌肉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