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有开颅夹闭术(效果与动脉瘤位置、大小等有关,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高,需控血压)和动脉瘤孤立术(复杂,需严掌握适应证);血管内介入治疗有弹簧圈栓塞术(对合适患者有效,宽颈动脉瘤治疗难度大,儿童患者操作难度增,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术前纠正)和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较新,对复杂脑动脉瘤有前景,老年患者需密切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一、外科手术治疗
1.开颅夹闭术:是传统的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方法,通过打开颅骨,找到脑动脉瘤,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阻断动脉瘤的血流,从而防止再次破裂出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开颅夹闭术对于适合的脑动脉瘤患者能有效降低再出血风险。该手术的效果与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因素有关,比如位于前循环的某些相对容易暴露的动脉瘤,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对于后循环等位置较深、解剖结构复杂的动脉瘤,手术难度较大。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仍可考虑该手术。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要在术前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降低手术中出血等风险。
2.动脉瘤孤立术: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的脑动脉瘤,将动脉瘤所在的动脉近端和远端都夹闭,使动脉瘤孤立,不再有血液供应。这种手术方式相对复杂,对患者的脑血流影响需要谨慎评估,对于脑侧支循环较差的患者,可能会导致脑缺血等严重后果,所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血管内介入治疗
1.弹簧圈栓塞术:通过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填塞动脉瘤,使血液不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弹簧圈栓塞术对于合适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一些位置特殊、不适合开颅手术的患者。该治疗的成功率与动脉瘤的形态等因素相关,比如宽颈动脉瘤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在年龄因素上,儿童患者由于血管较细等特点,操作难度增加,但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也有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需要在术前纠正凝血功能,以减少术中出血风险。
2.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这是一种较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通过放置血流导向装置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促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最终使动脉瘤闭塞。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复杂的脑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该治疗的恢复时间等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观察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