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危险期一般为1-2周,出血后早期3天内有再出血、脑水肿加重等危险;1-2周内存在再出血、脑积水形成、神经功能缺损进一步发展等风险;度过危险期后需定期监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康复护理及关注心理状态。
一、出血后早期的危险情况及时间范围
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在出血后的前3天内是较为危险的时期。此阶段主要面临再出血、脑水肿加重等风险。再出血可能导致病情突然加重,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明显恶化,如原本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加剧,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加深等情况。脑水肿在出血后的1-3天内会逐渐加重,这是因为出血后局部脑组织会出现炎性反应等,导致水分积聚,进一步压迫脑组织,可能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1-2周内的持续风险因素
1.再出血的可能性:在出血后的1-2周内,仍然存在再出血的风险。这是由于受伤部位的血管在早期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血压的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管再次破裂出血。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来说,血压控制不佳时,这种再出血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因为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不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2.脑积水的形成风险: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等物质可能会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在1-2周内有可能形成脑积水。对于儿童患者而言,由于其脑脊液循环系统相对较为娇嫩,发生脑积水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一些。脑积水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3.神经功能缺损的进一步发展:在1-2周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变化。例如,原本存在的肢体运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可能会加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因为高血糖环境可能不利于神经组织的修复,所以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而对于老年患者,其自身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也更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持续恶化情况。
三、度过危险期后的注意事项
1.定期监测:即使度过了1-2周的危险期,也需要定期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监测颅内情况,如是否有迟发性的出血、脑积水的进展等情况。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测频率。
2.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对于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要进行适当的肢体被动运动等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护理要更加注重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方式,如游戏化的康复训练等,以提高康复效果。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疾病困扰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