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颅内动脉瘤(占50%-85%,多见于脑底动脉环大动脉分叉处,有家族遗传倾向)和脑血管畸形(胚胎期发育异常致动静脉直接相通,好发年轻人,男性略多,剧烈运动等可诱发);后天性因素有高血压(约15%-20%高血压患者会发生相关事件,老年、血压控制不佳者风险高)、动脉硬化(中老年人易患,吸烟、高脂血症者风险高)、感染(可致动脉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易发病)、外伤(有明确头部外伤史风险增加)、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因凝血功能异常可致发病,患者基础疾病重风险高)
一、先天性因素
1.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5%。颅内动脉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使动脉壁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叉处,年龄分布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与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显著的绝对差异,但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风险更高,若家族中有动脉瘤患者,其亲属患动脉瘤的概率会增加。
2.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胚胎期脑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动脉和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血管壁薄弱,易破裂出血。好发于年轻人,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上若有剧烈运动等情况可能诱发血管破裂,有脑血管畸形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较高。
二、后天性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动脉瘤,微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患者中约15%-20%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脑血管事件,年龄越大、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风险越高,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上无本质差异,但老年高血压患者更需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风险。
2.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血流冲击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长期吸烟、高脂血症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动脉硬化患者,血管病变程度往往更严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也更高。
3.感染:如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动脉炎,使血管壁受损、脆弱,易破裂出血。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感染引发,但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受感染影响而增加发病风险,不同性别在感染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风险上无明显差异,感染控制不及时或不彻底会显著提高发病几率。
4.其他:外伤可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不同年龄、性别在因外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上主要与外伤程度相关;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此类患者本身基础疾病较重,发病风险较高,不同性别在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风险上无特异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