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病会出现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感觉方面有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及其他感觉异常;运动方面有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营养障碍、多汗或无汗等,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各有特点且有相关基础疾病影响的情况。
一、感觉症状
1.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这是脊髓空洞病较为特征性的感觉症状。病变常累及脊髓灰质前连合,导致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保留。例如,患者可能对冷热感觉不敏感,能感觉到物体的接触,但难以分辨温度的差异。这种感觉障碍在颈部和上胸部节段较为常见,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逐渐向其他节段蔓延。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对自身感觉描述可能不准确,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对温度变化的反应等情况。对于有既往脊髓相关疾病病史的患者,更应警惕出现此类感觉异常。
2.其他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表现。麻木感可能是一种持续的、轻度的不适,疼痛则可能为隐痛、刺痛等不同性质,其发生机制与脊髓内神经纤维受损导致感觉传导异常有关。
二、运动症状
1.肌肉无力:病变累及脊髓前角细胞或皮质脊髓束时,会引起相应节段支配的肌肉无力。早期可能表现为手部小肌肉无力,如握力减退,患者可能发现拿东西不如以前有力,穿衣、系纽扣等精细动作变得困难。随着病情发展,肌肉无力可逐渐累及上肢其他肌肉甚至下肢肌肉。儿童患者若出现运动症状,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相关运动,如爬行、站立、行走等动作的发育延迟或不协调。有脊髓外伤等病史的患者出现运动无力时,需高度怀疑脊髓空洞病的可能。
2.肌肉萎缩:长期的肌肉无力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多见于手部小肌肉,如鱼际肌、骨间肌等,表现为手部变细、变薄。肌肉萎缩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相关,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肌肉萎缩往往越明显。在老年患者中,肌肉本身有一定的退行性变化基础,若合并脊髓空洞病导致的肌肉萎缩,可能会加重其行动不便等问题。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1.皮肤营养障碍:由于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受累,患者皮肤可出现营养障碍表现,如皮肤干燥、脱屑、增厚,指甲变脆、变形等。这是因为皮肤的感觉反馈异常以及自主神经对皮肤腺体分泌等调节失常,导致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保护功能受损。儿童患者皮肤较为娇嫩,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时更需注意加强皮肤护理,避免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有糖尿病等自主神经病变基础疾病的患者合并脊髓空洞病时,皮肤营养障碍可能会更为复杂。
2.多汗或无汗:病变影响自主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可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域多汗或无汗的情况。例如,颈部及上胸部节段病变可能导致该区域出汗异常,一侧肢体多汗而另一侧无汗等。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多汗或无汗可能会对其生活舒适度产生不同影响,如儿童可能因出汗异常导致皮肤不适,老年患者可能因温度调节异常而影响生活起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