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因先天或后天因素致局部膨出的异常囊袋状结构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天因素为遗传等致胚胎期脑血管发育异常,后天因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吸烟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压迫症状型、破裂出血型,诊断方法有头颅CT、头颅MRI、脑血管造影且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动脉瘤栓塞术)和保守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严格控压定期监测,儿童先天因素致的需个体化诊疗,女性妊娠时需多学科评估监测并综合决定分娩方式。
一、定义
颅内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因先天结构异常或后天因素损伤,导致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异常囊袋状结构,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脑血管疾病。
二、病因
(一)先天因素
部分人群因遗传等因素,胚胎期脑血管发育异常,血管壁局部薄弱,易在血流冲击下逐渐形成动脉瘤。
(二)后天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加,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损伤血管内膜,促进动脉瘤形成;2.动脉硬化:血管内膜受损、脂质沉积等导致血管弹性下降,易诱发动脉瘤;3.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致血管收缩、痉挛,增加动脉瘤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型
多数小动脉瘤无明显症状,常通过头颅CT、脑血管造影等体检发现。
(二)压迫症状型
较大动脉瘤可压迫周围神经、脑组织等,如压迫动眼神经可出现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压迫视神经可致视力下降等。
(三)破裂出血型
动脉瘤破裂时患者突发剧烈头痛(呈炸裂样),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头颅CT
可初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为颅内脑动脉瘤筛查提供线索。
(二)头颅MRI
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三)脑血管造影(DSA)
将造影剂注入脑血管,可明确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是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金标准。
五、治疗方式
(一)手术治疗
1.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通过手术暴露动脉瘤,用动脉瘤夹夹闭瘤颈,阻断血流;2.动脉瘤栓塞术:经血管介入途径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使其闭塞,避免破裂出血。
(二)保守治疗
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等情况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避免剧烈活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常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需严格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脑血管情况,遵医嘱选择合适治疗方案,以降低动脉瘤破裂风险。
(二)儿童
若为先天因素导致的颅内脑动脉瘤,需尽早评估,综合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治疗时充分权衡对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女性
妊娠期间体内激素变化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影响颅内动脉瘤状态,妊娠前发现动脉瘤者,需多学科评估,妊娠中密切监测,分娩方式综合动脉瘤情况等多因素决定,以保障母婴安全。